逾八成受訪殘疾人士稱小巴上落不便 低地台小巴「等三個鐘都冇」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香港推動無障礙社會多年,但有機構的調查發現,社區環境對殘疾人士的方便程度只屬一般,當中有逾八成殘疾人士認為,乘搭小巴很不方便,對其無障礙程度的評分在五分之中只有不足兩分。研究又發現,殘疾人士和長期病患者的社會參與度和歸屬感偏低,促政府全面普及無障礙的士和公共小巴的藍圖和策略,以及為不同專業人士提供無障礙培訓,提高對殘疾人士及無障礙法規,設計及管理維修知識。

香港復康會於本年8月至9月進行了「殘疾人士社會參與和共融研究」。(呂諾君攝)

香港復康會於本年8月至9月進行了「殘疾人士社會參與和共融研究」,以隨機電話訪問和網上問卷形式,收集了500名15歲或以上公眾人士,以及321位殘疾人士、長期病患者及其照顧者的回覆,並將之納入分析。

近三成受訪殘疾人士感被高程度歧視

研究發現,大多數受訪的殘疾人士和長期病患者自覺社會參與度和支援偏低,自我形象低落,殘疾人士與其他人交流、 使用社區設施和參與社區活動時,受訪殘疾人士和長期病患者同意曾因殘疾而分別感到不受歡迎(30.5%)、遇上不善對待(29.3%)及感到害怕或不耐煩(26.2%), 更有27.2%殘疾人士受訪者因殘疾而感到被高程度歧視。

被問到對香港無障礙環境的看法,研究中有82.7%殘疾人士受訪者認為,乘搭小巴較不方便;有44.1%則認為乘搭的士較不方便。此外,有超過五成人認為公共運輸交匯處中的輪椅人士上落車處、公共行人通道的樓梯或斜道,以及郊野公園的殘疾人士洗手間使用時都較有障礙。有31.4%受訪的殘疾人士認為,外在環境的無障礙程度是最大影響充實生活的因素。

無障礙關注平台成員麥耀強指出,輪椅人士出行如要乘搭的士,需付上100多元的附加費,而低地台小巴則供不應求。(呂諾君攝)

市面僅約200輛無障礙的士 輪椅人士:未試過截到

無障礙關注平台成員麥耀強指出,輪椅人士出行如要乘搭的士,需付上100多元的附加費,而政府稱市面上有約200輛無障礙的士,麥指「未試過截到」;在低地台小巴方面,他聽聞營運商說成本太貴,現時全港只有兩輛投入服務,他自己又曾作實測,發現「等三個鐘都冇」。此外,麥指出希望巴士能增添雙輪椅位應付需求,同時在巴士站排隊位置加設指示,讓輪椅人士優先上車,「點解我哋要排第一個位呢,因為要畀車長見到有輪椅,泊車時近啲行人路,塊板先會落得到。」他又指,外國洗手間、商場都有使用電趟門,對殘疾人士來說較為方便。

香港復康會復康部高級經理潘友為指,殘疾人士能否在社會共融,除受自身健康狀況影響,也受外界對殘疾人士的看法、支援及社區環境無障礙程度影響。他指出,雖然近年社會對無障礙設施的認知已有所提升,在公眾空間增設如斜道、 升降機及引路磚等的相關設施,惟社會的無障礙設施仍有進步空間,「多咗設施會有個錯覺,但其實喺用家角度,仲有好多問題未解決。」

他又形容,殘疾人士的社群意識可作為評估殘疾人士是否共融社會的指標,認為此量度現時仍屬較低水平,需要多方面的介入,建議政府制定全面普及無障礙的士和公共小巴的藍圖和策略,以及為不同專業人士提供無障礙培訓,提高對殘疾人士及無障礙法規、設計及管理維修知識。另政府及相關團體可加強社區教育,透過舉辦體驗式活動,讓一般市民了解和體驗殘疾人士在日常生活面對的問題。此外,他舉例指出現時輪椅人士即使到達沙灘也是「落唔到沙」,建議政府部門和業界發展本地可持續的無障礙旅遊,以及將離島碼頭、渡輪等無障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