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置官地租予非牟利機構數量僅佔不足1% 團體促政府簡化申請流程
過去政府鼓勵非牟利團體申請租用空置官地及校舍,並在3年前推出10億元空置土地資助計劃,協助他們在獲得土地後進行修復工程。惟有團體研究發現,過去5個年度改作非政府機構非牟利用途的空置政府地數量十分少,只有52幅,即平均每年租出約10幅,但相對現時每年有1,000多幅未批租的政府土地,僅佔不足1%。團體透露上述情況與申請時遇上的困難有關,希望政府能多提供不同類型的支援,如簡化申請流程,協助非牟利機構能有效善用閒置地。
社區發展陣線關注向來關注政府閒置地問題,耗時半年把現存政府資料及訪談不同非牟利機構作研究。據綜合立法會文件及地政總署數據,由2016/17至2020/21共5個年度,當局分別有32幅空置政府土地及20個空置校舍,共52幅出租予非政府機構作非牟利用途,部分用作過渡房屋、社區中心、教學設施等。而過去3年,政府則分別管理1,626、1,606和1,283幅未批租政府土地,涉及總土地面積分別約為297、391和322公頃,當中大部份土地預留供短期作社區、機構或非牟利用途的用地,可見批出的空置政府土地作社福用途少之有少,只佔不足1%。
只有16個團體成功申請10億元空置土地資助計劃
至於發展局於2019年推出10億元的空置土地資助計劃。計劃能讓每個成功申請項目最多可獲6,000萬元資助,用作土地或建築物修復工程,但在僅有52個成功批出用地的申請團體中,亦只有16個同時成功申請10億元空置土地資助計劃,合共批出1.64億元,佔整個計劃撥款不足兩成。
研究員張延認為這筆資金能幫助非牟利團體在地方維修上的費用,惟現在的申請比例不太理想,不少團體不懂得申請用地,繼而無法使用資助。他以2020至21年度為例,拒絕或撤回的申請個案達41個,更是獲批個案數目(14個)的三倍,反映非政府機構成功申請空置土地或校舍的機會十分低,政府現行善用閒置土地政策未能達至預期效果。
NGO缺人手及資金進行申請前期工作
社區發展陣線楊健濱表示,以他們為例,過往曾與居民共同物色洪福邨附近的閒置土地作為社福設施及居民聚腳點。他們曾邀請建築設計師協助實地提供建議及使用土地的可能性。但基於政府土地外往往都有鐵絲網圍封,不能進入土地作實際考察,難以估評使用土地的可能性。加上若想使用新界的政府用地,亦需要經城規會諮詢改變土地用途,令批准時間大大拖延,不能得知實際能使用土地的時間。
楊健濱指出,在申請前的所有前期工作的支出費用,由非牟利機構獨力負擔。由此可見,在現行機制下,未成功申請前已需要花上大量人手及金錢去進行不同的前期工作,對於較小型的非牟利機構來說,是一個莫大的困難,故他們當時亦決定暫停申請。
社區發展陣線吳墁焜則提到,曾有意申請閒置地的非牟利團體向他們表示,申請資助計劃程序困難。以西貢一個非牟利團體為例,他們主力工作為領養服務,需要一個較大的地方,回應區內的動物需要。他們亦察覺到區內有不少閒置至少十多年的校舍,故欲申請計劃善用這些閒置空間。然而有部分根本不在可供申請的閒置用地列表上,故團體需要重新自行尋找合適用地。加上,找到地方後亦需要不同的技術支援,例如相關土地的專業知識,才能應付到申請程序。吳墁焜形容這些團體求助無援,亦缺乏人手及金錢進行申請前的準備工作。
社區發展陣線認為政府需要支援有意申請使用閒置官地的非牟利機構,包括設立諮詢平台及義務專業顧問,幫助他們應付申請上的困難。同時亦應把申請流程簡化,加快審批,讓非牟利機構能盡快使用土地。申請成功後,政府亦應向機構宣傳有10億元空置土地資助計劃可供申請,讓他們能使用資助進行土地工程開支,減少資金上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