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土生土長少數族裔少女策展 盼從飲食角度重新定義「香港人」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尖沙咀重慶大廈或予人品流複雜的感覺,但深入了解過後,便會發現重慶大廈有許多獨特的文化。近日有團體在大廈舉辦攝影及創意寫作展覽,盼吸引更多市民願意步入重慶大廈,了解這些在香港生活居住的少數族裔,並從飲食角度重新定義「香港人」。

在重慶大廈舉辦的攝影和寫作展覽是「be/longing項目」下產物,由融樂會及前油尖旺區議員陳嘉朗(後排左)協辦。(曾鳳婷攝)

在重慶大廈舉辦的攝影和寫作展覽是「be/longing項目」下產物,由融樂會及前油尖旺區議員陳嘉朗協辦。展覽主要透過探討香港少數族裔平日的烹調傳統,分享由他們的飲食文化,讓參加者對「香港人」有更具包容性的定義,並會由即日(1號)至22號在重慶大廈地下展出。

展覽由兩位來自香港大學的菲律賓女生負責,連同由6個不同國家、在香港生活的少數族裔青年,以及重慶大廈的餐廳共同準備,整個籌備過程共六個月,當中亦提供不同的工作坊,例如攝影課堂,以及讓他們多次拜訪餐廳,助策展者掌握相關技巧和知識。

+2

展覽主要策展人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菲律賓女生Christine和Ericka。Ericka表示,展覽目的是希望吸引市民來重慶大廈,並鼓勵他們多嘗試大廈內餐廳各具風味的食物。Erika認為,食物是每個人的基本需要,尤其在香港,人們總是喜歡在問候別人時,說「食咗飯未?」故她認為用餐時是人們其中一個溝通橋梁。她表示,香港一直以來擁有多元的飲食文化,相信香港是一個能融合來自不同種族的地方,不應對少數族裔有所定形。

Christine則不希望在香港的文化單一,認為少數族裔是構成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她指出,其中一張展出的圖片,是由香蕉葉、筷子及燒賣組成,香蕉葉來自菲律賓,筷子及燒賣來自香港,但它們會同時出現在香港,而這些皆為香港的飲食元素。如同香港人的身份,也不應局限在單一特徵,只要居住在香港的人,也是當中的一份子。

融樂會代表鄭鈺憙指出,是次展覽來自融樂會和五區區議員共同舉辦的社區計劃比賽,從中選出十個不同優勝的項目在社區進行。他表示,香港市民大多數對少數族裔有刻板印象,以及認為他們是受助的一群,因而使他們被孤立,但其實他們也希望能幫助和改變社區。鄭鈺熹希望透過活動扭轉市民固有看法,讓更多主流機構看到少數族裔為社區的努力,從食物中重新建構香港人的身份。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至22號
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9時
地點:重慶大廈商場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