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過半清潔工友憂工作時意外染疫 團體促政府加強前線保障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疫情下,清潔工人是抗疫前線一分子。有機構就清潔工在疫下的生活處境作出調查,發現過半受訪者認為自己有機會在工作期間染疫,絕大部分受訪清潔工的僱主更沒有為他們提供防護眼罩或衣物,情況更人擔憂。有關注機構認為,除了提供一些基本的防護裝備外,政府亦應為工友提供一些身體上保障,例如為他們提供免費定期身體檢查。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於1至5月進行「2021年疫情下清潔工生活處境及意見調查」,共訪問了607位外判清潔工人。研究發現,清潔工人因身處高危的工作環境而感到不安,惟無力應對疫症及身體健康的風險。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於1至5月進行「2021年疫情下清潔工生活處境及意見調查」,共訪問了607位外判清潔工人。研究發現,清潔工人因身處高危的工作環境而感到不安,惟無力應對疫症及身體健康風險。(曾鳳婷攝)

逾六成受訪工友表示僱主沒提供防疫用品

超過一半(53.6%)的受訪清潔工友認為自己有機會因為工作關係感染疫症。大多數工友會針對疫情,作出額外的措施去保障自己,例如回家後馬上洗澡(58.81%)、每日清洗工作制服(37.89%)、自行尋找社福機構或教會免費領取額外防護裝備(31.14%),以及自費購買額外的防護裝備(21.58%)。

調查更指出,62%的受訪工友的僱主沒有提供防護眼罩和/或衣物,近半(49%)沒有實行每日清潔及消毒更衣室/簽到或集散的位置。亦有近半(48.1%)工友對於確診表示不敢想像、未能回答,揭示他們對自身狀態感到擔憂。

疫下多行外人轉行當清潔工

疫下的外判清潔工結構亦有改變,約四成(44.32%)為其他行業轉行的「生手」,當中以餐飲及零售服務業為主(佔約兩成)。轉行新工友除面對工作環境變更外,薪金亦較以往下跌兩至四成。研究反映,工友大多在疫下失業,急需收入下進入清潔工行業。有受訪者在問卷調查中提及,頭半年擔任清潔工覺得較辛苦,工作更比想像中繁忙,亦需要清潔整條街道。更有工友表示因年紀大,沒有其他選擇,故投身清潔工行業。

研究亦發現有兩成受訪工友在疫情下遭受歧視,包括市民見到身穿制服的工人時會不敢行近,甚至繞路避開,把工友視為帶菌者及把社區衞生責任推卸到清潔工友身上等。更有工友在問卷中表示,工作後坐下稍作休息時,會被食環署人員質疑「偷懶」,需要管工協助解釋,變相工友「休息都要解釋」的情況頻生。

有工友因處理垃圾而染疫

從事清潔行業四年、74歲的嫻姐(化名)在去年年底便因處理確診大廈街道垃圾時,意外染疫。她憶述當時是同住兼同為清潔業的丈夫發燒,送院後確診。其後嫻姐發現自己進食無味道,及後被醫院通知因丈夫染疫,她需要隔離,最後雙雙確診。她表示,現時已暫時停止工作,雖然留院十多天後已康復,惟身體情況不大如前,需要定期到醫院覆診。現時和丈夫只能依靠儲蓄過活,待身過回復正常後,才能重新投入工作。

74歲的嫻姐(化名)(右)在去年年底便因處理確診大廈街道的垃圾時,意外染疫。阿宜(化名)(左)則是因疫下經濟環境差而轉做清潔行業。(曾鳳婷攝)

另外一位阿宜(化名)則是因疫下經濟環境差而轉做清潔行業。阿宜在一年多前,因疫情衝擊餐飲業,令她頓時失業,無可奈何下,她選擇進入清潔行業。她憶述初入行時,感到十分困難和不適應,工作時亦需要搬動大量重物,「要喺一啲露天同有大斜路嘅地方搬去第二度,我當時短短一段時間就瘦咗好多」。她又指,僱主所提供的防護裝備質素不佳,故她需要自備。她認為在現時環境下,政府未有好好支援失業市民,又認為「補貼不到位」,希望政府能重新檢視相關政策。

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社工林凱鵬認為目前清潔工的裝備不足,政府應加強對前線保障。(曾鳳婷攝)

針對工友防護裝備及自身安全方面,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社工林凱鵬認為,目前清潔工的裝備不足,政府應加強對前線保障。例如政府應為工友額外提供可供每日替換或方便清洗消毒的工作手套,以及眼罩,每日清潔及消毒工友上下班指定簽更、集散及休息位置,以減少他們的感染風險。此外,勞工處亦應在每區設職業健康診所,以及職業健康診所,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時間建議延長至晚上,以服務日間工作工人。

促為新人提供有薪職安健培訓課堂

至於對於新入行的人,林凱鵬表示,不少人都是因疫下市道下行而加入,故政府應放寬「在職家庭津貼」申請門檻、提升援助金額及開設「短期失業津貼」項目,亦應為新入提供正式有薪職安健培訓課堂或課程,讓他們適應行業。政府和外判商也應遵從職業安全健康指引,例如提供合適的再培訓課程,讓長期於清潔行業工作工人可考慮轉行,有能力選擇從事其他行業。

同時,他建議政府可重推「防疫抗疫基金」,以及每月1次的「辛勞津貼」,直至新冠肺炎疫情結束。此外,他亦促請政府具體訂明清潔工休息時間和空間之指引、檢討現時「即時警告」的監察方式,減緩工人不安感,以及檢討現時社區垃圾的處理制度,引入有效垃圾和廚餘處理程序,讓市民及工友容易配合,減輕工友工作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