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印度傳入新興減壓活動 參與者指提升專注力奪回情緒主導權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工作壓力大,忙於追逐社會加諸的價值觀,身心俱疲亦不自知,有人會選擇做運動、與朋友訴心事、甚至以吃東西來減壓,除此之外還有什麼途徑能減低精神緊張狀態?近年越來越多人關注「靜觀」(Mindfulness),原來靜觀除了有助減壓,亦可透過訓練專注力,令自己能覺察當刻的情緒狀況。有年輕的女中醫師因工作壓力巨大,尋求運動以外的紓壓方式,繼而認識靜觀,她認為靜觀帶給自己不只減壓,更能成為有用的情緒工具,應用於多個生活層面上,有助建立更清晰的目標及價值觀。

近年越來越多人關注「靜觀」(Mindfulness),有參與者認為靜觀除了有助減壓,亦可透過訓練專注力,令自己能覺察當刻的情緒狀況。(余睿菁攝)

沒有接觸過靜觀的人,容易將靜觀與打坐、冥想混淆,負責教授靜觀的「樹洞香港」創辦人陳健欣(Peter)指,靜觀屬科學實證的方法,由印度傳入,但他強調毋須以宗教角度來詮釋,「靜觀是一種練習,是一種對自己當刻的覺察,透過練習靜觀,可以提升專注力以及情緒管理」。他舉例指,當人聽到不合意的意見,或發生一些突發事情時,容易反應過大,整個人被情緒牽着走,「很多時候,人都不會留意自己的情緒狀態,靜觀就是要學會留意自己的思想和狀態,控制自己的情緒,而非被情緒控制自己」。

本港對精神健康認知停留在治療部分

陳健欣數年前取得香港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談起創辦「樹洞香港」,原來與他在求學期間到英國牛津大學交流的經歷有關。「早於中學時,我已對心理學產生興趣,後來有機會到牛津大學讀書,但院校的競爭文化激烈,很多人的實力很強,也很清楚自己的方向,我也很想找到自己的方向。剛好牛津時是研究靜觀的其中一個橋頭堡,於是便正式接觸靜觀練習」。陳健欣坦言,本港在推動精神健康上未如理想,大部分人對心理學的認知,亦只停留在治療疾病部分,「其實心理學也關乎人的勇氣和目標」,認為社會應對精神健康有更深的了解。

回港後,他獲邀到非牟利慈善學習中心「生活書院」,舉辦一節關於靜觀的講座,發現原來有不少人都對靜觀有興趣,決定將其變成工作,於是創辦「樹洞香港」,除了舉辦靜觀公眾活動,亦提供以靜觀作為工具的企業培訓課程及講座。陳健欣指近年靜觀愈來愈流行,可應用在生活不同層面,例如在商業層面上有助管理層決策,令工作更有效率,心情亦更愉悅。美國一些大型企業如蘋果公司、Google等,目前亦有為員工提供靜觀課程。

今年30多歲的中醫師Emily(左)是練習靜觀的學員,她形容練習靜觀後,帶給她的效果遠比減壓多,甚至能應用在她的工作上。(余睿菁攝)

專心分心 控制自如

今年30多歲的中醫師Emily是練習靜觀的學員,她指以往在公營機構工作,工作壓力巨大,雖然自己喜愛運動,但也希望發掘運動以外的減壓方法。她形容練習靜觀後,帶給她的效果遠比減壓多,甚至能應用在她的工作上,「有些病人有認知上的問題,專注力欠佳,即使要求他閉眼3分鐘,他也做不到,當他練習靜觀後,可延長專注的時間,病人亦很有成功感。另外也有一些患有痛症的病人,經常將注意力放在痛楚上,令他覺得更痛,透過練習靜觀,亦可將他的注意力分散,至少舒緩他的痛症」。

整理情緒 重新出發 突破自己

熱愛運動的Emily將靜觀文化帶到她的運動朋友圈內,「我會向他們分享一些靜觀技巧,原來對他們都很有用,例如他們做運動時遇到樽頸位,便可透過練習靜觀,提醒他們做運動的初衷和樂趣,調整好身心後,有能力再突破自己」。她形容自己練習靜觀後,每次運動都能專注肌肉的伸展感覺,「會覺得特別痠,效果特別好」。

除此以外,靜觀更令她確立人生目標,追求更適合自己的生活,「它驅使我離開了原本的工作環境,追求更符合我價值觀的生活,例如我報讀了一個與心理學相關的碩士課程,現時我的工作相對沒那麼繁重,有更充裕的時間做喜歡的事,生活變得更充實」。Emily認為,人無法控制外在因素,但需要有能力覺察自己現時是什麼狀態,「當我們活在當下,就有能力整理情緒,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重新出發。」

靜觀可以很多元化,樹洞香港曾舉辦遠足靜觀活動,吸引不少人參加。(受訪者提供圖片)

陳健欣指,一般人都可在家簡單練習靜觀,他形容只需坐下,挺直腰骨,保持一個精神及舒服的姿勢,令自己更易集中。他形容初學者容易在靜觀過程中分心,但毋須過份介懷,「因為分心才是練習的重點,靜觀就是要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專注力」。

在家練習靜觀方法:
1. 找一個舒適的位置坐下,挺直腰骨
2. 慢慢閉上雙眼,注意自己呼吸。
3. 感受自己當刻的情緒及狀態,若發現自己分心,再慢慢將注意力帶回到自己呼吸上。
4. 將以上步驟重覆做兩至三個呼吸,再慢慢張開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