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痛|膝頭以下痛到麻痹屬警號 嚴重可致大小二便失控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坐骨神經痛是都市人最常見的痛症問題之一,受困擾的不限於年長人士,健身時會「用錯力」的青年也是高危一族。有專科醫生表示,坐骨神經從脊髓到臀部並向下延伸至腿後側,如發現小腿外側或腳面、腳底疼痛甚至有麻痹感覺,便應及早求醫,接受醫生檢查判斷是否有坐骨神經痛問題。

坐骨神經痛是常見的都市痛症之一。(網上圖片)

香港大學矯型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關日康醫生指,坐骨神經痛是常見的都市痛症之一,以全球人口計算,一生中曾經受過坐骨神經痛困擾的人多達七至八成。要分辨是坐骨神經痛還是腰部其他痛症,關教授指,坐骨神經痛主要發生在腰椎第四及第五節,故在膝頭以下,影響到小腿、腳掌、腳面及腳底的痛楚,或有麻痹感覺,才算是坐骨神經痛,有些人因痛症嚴重,整個身體需側向一邊以避開痛楚,也會走路蹣跚,影響外觀。

坐骨神經痛主要發生在腰椎第四及第五節,故在膝頭以下,影響到小腿、腳掌、腳面及腳底的痛楚,或有麻痹感覺,才算是坐骨神經痛。(資料圖片)

兩年齡層屬高危群組

關教授表示,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退化問題,腰椎退化可令椎間盤擠了出來壓着神經線,或是因關節退化而骨質增生,也會引發痛楚。進行臨床檢查時,醫生會詳細問症,因除了以上的退化問題,亦有機會是因骨折性及腫瘤轉移而壓到坐骨神經線,繼而引發該部位的痛楚,這類因退化而造成的椎間盤突出,多數發生在40歲至60歲人士身上,他們年輕時或因站坐姿欠佳,亦沒有鍛鍊腹背肌肉,導致支撐脊柱的肌肉不夠強壯,容易有坐骨神經痛問題。

另一種則較易發生在20多歲的年輕人身上,一些人做運動或健身時姿勢不正確,「谷得條腰骨好犀利,腹背肌肉,都有機會令椎間盤突出」。關教授估計,年紀較輕但發生椎間盤突出的人士,有機會受遺傳性影響,「正常後生唔會咁早退化,可能係遺傳令佢嗰個位置特別弱,做運動、咳嗽、便秘等都容易令脊椎受壓」。

關教授坦言,並非全部受坐骨神經痛困擾的人士都需要求醫,部分人毋須經治療亦可康復,但如果痛症已引發一些功能性問題,例如長期麻痹、肌肉開始沒有力,甚至有突發性大小二便控制能力,便建議需即時求醫,「如果痛到夜晚發燒、打冷震、出汗,瞓平條腰都好痛,都會擔心係咪有感染或者腫瘤轉移」。

+1

一年內復發率5至10%

一般的坐骨神經痛都可透過靠藥物及物理治療康復,「如果係純扯親有啲痛,可以先食消炎藥物,減低痛楚,休息一段時間,做下物理治療,之後再逐步做一些強化腹部及背部嘅鍛煉,一般6至8星期內會有成效」。關教授表示,如非有功能性問題,否則不太建議一開始便以手術治療,「以椎間盤突出為例,做唔做手術,過了半年至一年時間,功能上、痛楚上以及復發機會都沒有太大分別」,關教授指,如果發生了第一次椎間盤突出,在同一節段,或上下節段,復發的機會比平常人高,而康復一年內的復發率亦有5至10%,「好多人想瞓喺度就醫得好,其實冇咩可能,一定要付出勞力,主動做好腹背運動,先冇咁易復發」。

除了日常的腰部伸展運動,關教授指,強化腰背肌肉避免發生坐骨神經痛問題,最好的運動便是游泳,「自由式或者背泳,都可以鍛煉腹背,加埋適量嘅帶氧性計動,就可以有好似長期戴住腰封,保護自己肌肉及關節嘅效果。」

適逢今年是香港大學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成立60周年,為進一步提升市民對骨骼問題的警覺性,港大醫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將於本月18日至25日,聯同香港醫學會及聖約翰救傷隊會合辦《香港大學骨骼與肌肉健康系列》免費網上公眾講座,邀請專科醫生於網上與市民分享有關骨質疏鬆及骨科迷思的健康話題,冀消除公眾的誤解,並更加關注骨骼及關節健康,及早預防。

公眾可登入連結登記《香港大學骨骼與肌肉健康系列》免費網上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