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網課成親子關係「壓力煲」 基層家長嘆:唔講成績母慈子孝
母親節將至,持續一年多的疫情,令全天候照顧子女的家長情緒迫近臨界點。有團體早前進行調查發現,近九成照顧者表示子女的課堂由面授轉為網課後,學業令她們感受更大壓力,近六成照顧者表示在疫情期間與子女童關係變差,亦有近三成半人每天需要用24小時照顧兒童。團體建議,政府可為基層學生提供學習津貼、學校及社區中心恢復小班實體課外活動等,希望提升關注之餘,亦能增加對基層兒童的學習支援。
九成受訪者指子女學業是壓力根源
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神愛關懷中心早前進行了《疫情期間,基層兒童照顧者對兒童學習情況所產生的心理壓力調查》,在本年4月10日至5月5日期間以網上問卷及電話形式訪問兒童照顧者,以了解他們因為兒童的學習情況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其成功收回236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於今日(8日)發布。
受訪者中有97%為女性。調查發現,在疫情期間,有七成半受訪者指每天的休息時間只有7小時或以下,有近三成半人每天需要用24小時照顧兒童。就兒童網上學習的情況,有逾九成照顧者認為兒童網上學習時專注程度低;有近九成照顧者表示兒童在家學習總開支比疫情前増多,更有逾七成受訪家庭為應付學習開支加幅需要減少食物開支。由面授轉為網上學習,所有受訪照顧者都擔心兒童健康受影響,當中包括視力受損、社交能力下降、脊椎、情緒及生活規律出現問題,也有九成照顧者認為兒童的課外活動不足,會對兒童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被問到心理壓力的情況,近九成照顧者表示兒童學業是導致他們出現更大壓力的原因,其次是生活習慣轉變及家庭經濟問題,也有近六成照顧者表示在疫情期間與兒童關係變差。 此外,受訪者指出兒童長時間留在家中、上網課的專注度不足、兒童的成績下跌等都會增加他們照顧兒童的壓力,而超過七成人表示當他們因照顧兒童感到很大壓力時,會發脾氣、影響睡眠質素及出言責罵。
家長:本身不懂英語 靠丈夫放工面授感到壓力
會上邀請了兩名照顧者作出分享。其中阿紅指,女兒正就讀小二,上網課專注力大大降低,加上老師面授課時間不足,女兒成績比以前差、功課未能交妥,而老師打電話來催促家長時,令阿紅及丈夫感到非常緊張。阿紅表示,本身沒有英語讀寫基礎,只能靠任職倉務員的丈夫平日晚上或周末教女兒功課,女兒學業問題令她感到很大壓力,影響健康狀況之餘,與女兒關係也轉差。阿紅希望,與女兒關係早日回復到疫情前般融洽、女兒成績變好,亦希望學校能有針對每一科的補課。
阿輝則育有一名患有自閉症、社交及學習有障礙的兒子,她表示,作為全職媽媽,要24小時照顧兒童壓力很大,亦很擔心兒子學業成績。她指出,即使現在恢復部分課堂,但遠不夠疫情前上全日實體課的學習效果,而兒子由於缺乏學校的訓練,加上長留家中減少與外間接觸,其社交及情緒互動能力顯著減弱,其身體協調能力出現倒退,希望能盡快全面復課,由學校專業人士進行訓練,同時她希望政府幫助「手停口停」的基層,提供更多津貼及支援。
團體指出,疫下照顧者因兒童學業產生壓力,繼而影響家庭關係,最終情緒變差,形成了惡性循環。有家長慨嘆「唔講成績、唔做功課母慈子孝」、「一講成績雞飛狗走」。團體建議,政府應為基層學生提供學習津貼,購買上網學習裝置、參加功課輔導或補習班,學校則可讓沒有合適學習環境的學生彈性回校上課,並利用暑假為成績落後的學生進行補課。此外,團體建議政府為基層學童提供視力檢查及配置眼鏡津貼,認為可參考新加坡和英國模式,為兒童開立「兒童培育戶口」,讓家長和政府共同儲蓄以應付兒童長遠的教育和發展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