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橋閒置地獲善用舉辦墟市活動 檔主:淡定擺檔唔使驚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小販文化是香港特色之一,不過近年街頭擺賣活動卻見逐漸消失。有天水圍擺檔的基層小販透露,平日做生意要承受被控阻街的風險,每次均有機會被食環署職員罰款或充公貨物,惟社區缺乏地方讓他們光明正大擺攤。
有團體今日(13日)在洪水橋一幅閒置用地上,舉行「洪水橋空間改造日X社區生活墟」,邀請了售賣不同貨物的檔主以低價參與,務求活化閒置空間設立墟市,滿足居民生活需要之餘,並藉活動與居民規劃閒置土地的使用。

關注本港新市鎮規劃及閒置土地資源等議題的社區發展陣線,今日在洪水橋臨時街市旁的一個空地上舉行導賞團、工作坊和墟市活動,當中有約十檔檔主參與墟市擺賣。居於天水圍的吳女士帶同自家種植的黃肉木薯、艾草、竹芋等農作物到場售賣。已接近退休年齡的她表示,平日在安老院做替工,丈夫則在上水租了一塊農地,透過youtube上學習耕作知識,收成後由她到天水圍天光墟擺檔販賣農作物。

吳女士指,平日生意並不多,最多可賺約200元,但隨時會被食環署職員檢控。她透露,數年來曾被捉到三、四次,罰款由700至800元不等,貨物又會全被充公,大嘆現時香港可做墟市的空間不多,「根本冇地方可以賣。」

同樣來自天水圍的黃女士,透露自己一個人帶着兩個仍在就學的小孩,不願出鏡的她指,自己是無牌擺賣毛巾、手袋、內衣等,坦言「走鬼擺賣好難」,一旦遇上檢控行動,只可「企定定」等食環署職員抄牌,慨嘆「自力更生唔容易」;疫情下市民減少外出,網購盛行令生意更難做,她的收入變得不穩定,「有時連飯錢都搵唔到。」黃女士指,第一次參加墟市,收入方面「順其自然」,「平時出嚟擺檔壓力好大,今日可以淡淡定定,唔使驚。」她又指,長遠而言希望政府能發出小販牌照,讓他們可以名正言順地經營生意。

單親媽媽蘇小姐的攤檔,擺滿了自家製的手鏈、飾物、玩具等。她透露,家中兩個仍在就讀小四和中一的小朋友,一家領綜援過活,約一年前開始嘗試在商場擺墟,希望能在市集中幫補收入。對於今次參加由社區組織籌辦的墟市,蘇小姐認為相比商場市集其宣傳效果更好,租金也較便宜,對此期待已久。

今次墟市是在洪水橋洪柏路及瓊園路交界休憩處進行,天水圍社區發展陣線組織主任楊健濱指出,此處用地一直是由地政處管理,但在政府部門有紀錄以來,用地一直從來沒被租用,形容今次活動是「零的突破」,日後可讓不同組織、教會參考其用途。他又指,洪福邨2015年入伙,是整個洪水橋新發展區的「開荒牛」,但在過往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區內並沒有其他社區需要的配套,同時又觀察到發展區內有不少土地雖已規劃作特定用途,但要到2、30年後才有發展,「啲地現時個狀態係『曬緊草」,咁我哋有冇辦法可能喺閒置土地上配合臨時措施,服務居民嘅同時都可以善用土地、補足居民需要?」而適逢疫情期間屋邨內活動場地都不作開放,所以今次能夠創新運用閒置土地服務街坊。

社區發展陣線近年發現不少屋邨設施及服務嚴重不足,居民生活因而大受影響。為了推動政府善用閒置土地設立社區設施,團體於上年底發佈了「全港新屋邨閒置土地調查」,揭示全港一半新屋邨附近有閒置官地,合共277,945平方呎土地被浪費,但屋邨周邊社區設施卻嚴重不足。團體亦協助一班街坊組成「善用洪水橋閒置空間關注組」,關注多餘官地用途,直指洪福邨附近有至少五幅閒置用地,當中包括洪水橋洪柏路及瓊園路交界休憩處和洪天路橋底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