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三成中學生遇性疑難選擇自己解決 團體促全面改革性教育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尚德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去年11月進行將軍澳區中學生戀愛及性觀念調查,並於今日(11日)公布結果。調查發現中學生的性別刻板印象較強,逾三成中學生在遇上戀愛和性疑難時,傾向靠自己解決,鮮有向父母求助。有團體表示,政府在1997年後,便沒有更新過香港性教育課程,認為情況不理想,促請教育局應將性教育獨立成科。
將軍澳區中學生的戀愛及性觀念調查在去年11月進行,共訪問五所將軍澳中學的740位中學生,其年齡介乎11至19歲。當中14至16歲的佔一半,男女學生比例則為六比四。同類的調查曾在12年前(即2008年)進行,但與今次的調查結果大致相近,青少年對於性和戀愛關係中普遍持有刻板印象。例如有49%受訪者只能接受自己在17歲後和戀愛對象發生性關係,有75%受訪者認為在戀愛關係中,男性應是主動追求一方。
守貞教育在於引起受眾對性行為的恐懼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高級研究員陳康怡解釋,這是源於青少年普遍接受守貞教育所導,守貞教育重點在於引起受眾對性行為的恐懼,從而達到禁制婚前性行為的效果。她指這種教育令青少年對性行為感到恐懼,並覺得難以承擔其後果,甚至認為會影響前途。加上在傳統觀念上,男性往往是主動的一方,故女性普遍較為被動。
青少年轉向希望了解兩性關係
在性知識方面,調查指出,有37%受訪者認為現時中學所提供戀愛和性方面的教育不足。2008年時,有3成的受訪者表示,較為需要性行為的知識及技巧,但去年卻只有14%受訪者認為在這方面需要加強。反之在兩性相處技巧、男女的身心理異同和戀愛關係中的男女相處之道、角色及責任有增長,近六成青少年認為這三方面需要加強。結果反映青少年由以往較關注生理上的知識轉向了解兩性關係。
逾七成受訪者表示家庭關係良好,惟調查發現當遇上戀愛和性疑難時,只有一成受訪者會選擇向家長尋求幫助,更有56%受訪者表示不會向家長尋求意見及幫助。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長不明白自己的想法,難以溝通」及「家長不會接受自己的想法及行為」。當中更有逾三成中學生在遇上戀愛和性疑難時,傾向靠自己解決,結果比2008年時激增約23%。調查反映,青少年對於性議題依舊感到難以啟齒,並傾向自行尋找資料處理問題。
陳康怡續指,現時性教育課堂欠缺互動,在知識層面上也流於生理方面的生殖知識,學生在課堂上鮮有發問機會,告知現時面對問題的渠道亦不理想。加上守貞教育以威迫和恐嚇為主,雖有效減少沒有計劃生育及未婚懷孕的情況,但同時亦忽略青少年的性需要和性別間權力不平等所導致的問題。她建議政府應考慮全面改革性別教育,以鼓勵參與形式學習,讓青少年能準確全面地認識戀愛及性方面的議題。她促請政府應把性教育獨立成科。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尚德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主任譚筠樺則表示,除了政策上的配合外,家長和學校也有關鍵作用,故學校應加強學生的數碼素養。她解釋,因為現時青少年較為依賴在網上搜尋資料,惟資料較雜亂,判別真偽變得更為重要。此外,家長和小孩一同生活,若以家庭入手進行性教育會事半功倍。她亦鼓勵家長應從小與小朋友討論相關議題,讓他們學會尊重不同的價值觀,長大後亦會較願意和家長分享性和戀愛方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