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童精神科求診數字增三成 中五女生:我最想同個世界請假
去年社會動盪再加新冠疫情來襲,令港人情緒長期處於繃緊狀態。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美玲提到,近月青少年求診人數急增,情況並不樂觀。由2012年起,香港青少年自殺率連升五年,至2019年方有回落趨勢,比起肺炎病毒,林醫生更擔心情緒問題在社會上散播開去。有升小三的學生因疫情而「成日唔瞓覺,驚屋企會爆炸」,亦有中學資優生對復課後的評估而擔憂萬分,壓力大得稱「想同個世界請假」。
自2019年以來,港人緊繃的情緒一直鬆弛不下,由初頭的社會運動到後來的抗疫途上,大家如拉緊的橡筋般,苦無放鬆空間。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美玲表示,疫情初期人人自危,亦是診所最靜的時候,「6月嘅時候(求診人數)多啲,9至10月最多」,求診的青少年人數與6月前比較增加三成,並有上升趨勢。
四波疫情先後來襲,市民不斷為口罩、消毒用品,甚至紙巾而奔走,恐慌情緒持續在社區散播,而絕大部分青少年因學校關閉,被迫留在家中上網課,出門的機會相應減少,電視和父母自然就成為他們與外界接觸的窗口。
小三學童:好驚屋企會爆炸
螢幕上播着工人搬運屍體的畫面,平時最可靠的爸媽剛搶購物資回家,緊張的神情令升小三的德仔(化名)都擔心起來,甚至開始出現焦慮、強迫行為等症狀,嚇得爸媽在去年6月帶他向精神科醫生求診。林醫生憶述,當時德仔「成隻手紅晒」、「又成日唔瞓覺,驚屋企會爆炸」。
林醫生於是和德仔促膝長談,發現他對疫情顯得焦躁不安,「一個鐘就走去洗兩三次手,好怕人掂佢任何嘢,人哋拍佢膊頭都好驚,試過唔敢坐落張凳到,因為張凳污糟,工人姐姐坐過。」洗手洗到雙手通紅是顯著的焦慮徵狀,但病毒又和爆炸有何關聯?要解開德仔的心結,林醫生的唯一辦法就是要找出他的心魔。
原來德仔有個就讀六年級的家姐,二人在家上課的時間充裕,一有時間就會嬉笑玩樂,「同家姐玩得好開心,口水就噴咗落電腦鍵盤,咁德仔就好驚,因為佢覺得疫情下,飛沫好危險會致病,就問家姐點算。」家姐的思路十分正路,提議向鍵盤噴曬消毒酒精再抹乾,感染風險就此解決。「但去到夜晚,德仔就瞓唔着覺啦,佢話媽媽同佢講過,電器濕水就會爆炸。」
社運疫情壓力累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求診初期,林醫生着德仔畫一張畫,他交上的畫作滿是紅藍相間的燈號、正噴藍色水劑的水炮車、前面是一個個寫有「POLICE」字樣的水馬陣,「對小學生、中學生嚟講,係度過咗不一樣嘅學年......我哋經歷過社會動盪都未喘過氣,就嚟一個疫情。」
幸好,林醫生覺得德仔的情況不算嚴重,毋須處方藥物,二人仔細傾談後,林醫生教導德仔一些放鬆技巧,希望能在無止境的疫情中,讓他有靜下來的機會。四個月後,德仔雙手不再通紅,強迫行為有所改善,與林醫生的約會就到此為止。
籲助人前先助己
「新冠肺炎傳染力高,但都唔好低估焦慮症嘅傳染,尤其是由大人傳畀個細路」,抗疫路上充滿不確定因素,林醫生認為家長在處理青少年情緒時,要先處理好自己的精神狀態,在抗疫路上共同進退,「假如(青少年)見到一個咁安全、安穩嘅人都咁慌張嘅時候,佢未必知道大人驚啲乜,而佢唔知你驚乜嘅時候,就會覺得個世界好恐怖、危機四伏,係好危險嘅,咁佢成個人就會散晒。」
「青少年喺社會動盪入面都有好多感受或者參與之類,到疫情嚟到啦喎,疫情對大人嚟講都好鬱悶,喺一個停擺狀態無了期咁等,面對好多不確定因素,產生好多無助無奈,正如我哋一般市民都話:『我已經做好自己嗰部分,點解仲有咁多案例呢?』」相比起成年人,青少年對世界的理解能力以及對情緒的排解能力仍有待發展,林醫生認為,社會運動加上疫情來襲,對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影響尤甚。
中五女生:我想去天堂
林醫生提到,德仔的案例並非單一例子,她憶述在去年11月,中四女生Amanda(化名)前來求助。在9月中恢復面授課堂後,Amanda一直都如常上學,但由9月底開始,她就開始出現焦慮的症狀,包括難以入睡、半夜扎醒,伴隨頭痛、肚痛等,「有幾次就諗自己係唔係有新冠肺炎呢?」媽媽於是先後數次帶她到家庭醫生檢驗,結果均屬陰性,連醫生都叫Amanda不用再來。病徵日漸嚴重,她的缺課次數亦因此而增多,由一個禮拜請假一兩天,到求診時一星期只上能上學兩日,原來一切只源於她對疫情的擔憂,「死啦,肺炎喎,返學校安唔安全呢?」
亦有社工漏夜帶青年到林醫生的診所求助,令她相當難忘。該名就讀著名女校的中五女生成績中上,在恢復面授課程後,便要立刻面對評估試,感到壓力異常巨大,林醫生問她:「如果你有三個願望乜都得,你最想做乜嘢?」女生回答:「我最想同個世界請假。」林醫生追問:「你咁講係乜嘢意思?」「我覺得自己行唔到落去,想請假鬆一口氣。」「你想去邊呀?」「我想去天堂。」
留意復課後自殺高峰
去年9月,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公布最新自殺數據及趨勢,中心估計2019年香港的自殺率為13,即每10萬人有13人自殺,較2018年的12.3稍高。15至24歲青少年的自殺率由2012年的8.3上升至2017年的10.4,2019年數字預料會延續2018年的跌勢,下降至8.3。
林美玲醫生認為,在疫情的新常態下,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並不樂觀,而最高風險的時間就是學校假期後,「好似橡筋鬆咗咁耐,一拉就好緊嘅話,就有機會斷」。她明白疫情已嚴重打亂中小學的教學進度,教師都要想盡辦法追趕,包括用各種辦法催谷學生,但林醫生強調,在追趕進度的同時,也要做好平衡拿捏,顧及學生的心理健康。
適當的壓力是一種好動力,林醫生建議校方避免在開學後立即考試,讓學生有一兩個星期適應;而針對有情緒問題而進度落後的學生,她就建議從寬處理,「同學校、社工傾可唔可以債務重組,一啲就撇帳,咁多功課佢都做唔到,就恕過佢唔駛做;一啲就拖長攤還,就遲啲啦,留返聖誕、新年假期後先還返。」
林美玲醫生同時是「維樂天蝴蝶計劃」負責人,計劃自2016年啟動至今,已透過22位私人執業精神科醫生,免費為1,200多名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即時精神醫療服務。「每一個細路仔都唔應該因為佢嘅政經背景,而扼殺佢嘅成長,如果一個細路仔,三年班有問題,去到中學(都唔處理),就會錯過好多同人社交、個人發展、學業等等(範疇)。」
林醫生現正聯同「意贈慈善基金」為受情緒或精神困擾的基層兒童、青少年及家人籌款,務求為80名懷疑患有情緒或精神困擾的青少年提供精神科初步評估,並向40個家庭提供教育工作坊及主持照顧者互助小組,以及由醫生或精神科護士向240名社工、老師、家長及學生進行教育及訓練,加強他們對精神病的認知,從而建立正面和包容的觀念,清除標籤效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詳情可瀏覽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