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微縮雷生春 保育ko求靚 理大新人擊敗模型匠人奪冠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藍屋、雷生春、東華義莊......這些昔日建築物活在老一輩港人歲月記憶中,隨着時代變遷,相關建築物重建或活化,新生代難以再睹原貌,香港測量師學會舉辦一系列活動,提升港人保育的關注度,當中一名理大測量系學生,成功以1:200雷生春微縮模型,精細透視活化前後的大樓結構,成功擊敗本地微縮界匠人級前輩奪冠。

香港測量師學會去年3月起舉辦「賞.惜.舊築跡」活動及比賽,分為不同組別公開接受報名,吸引超過750位參賽者參加,包括逾50位公眾人士及超過60間中小學校及機構,當中微縮模型組(公開組別)的冠軍由香港理工大學測量系二年級學生的勞穎欣同學(Ada)以1:200的微縮雷生春作品奪得冠軍。

勞利用測量知識優勢,製作模型時先後利用米色及灰色區分雷生春原始結構部分與活化後的新結構,沿頂部至背部的橫切面呈現出來,可讓大眾清晰理解活化前後的分別,充份展示保育與現代化建築之間取得的平衡點。

她稱希望透過比賽能將學校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而選擇製作「轉角唐樓」雷生春,除了因為它的歷史、用途和建築特色之外,也因為它是廣為人知曾被活化的樓宇。「我作品名叫做『妙手回春』,春係代表雷生春,以前啲人希望雷生春嘅藥物可以醫好啲病。其實都同測量師喺整個保育過程中、搵出樓宇老化問題再制定適合嘅保育方法,角色係有類似。」

她認為,測量師如同樓宇醫生,可給予樓宇「第二生命」。而她在進行資料搜集時,先在屋宇署網頁下載圖則和在網上參考照片,再到實地視察,冀可透過作品推廣城市維護的重要性和保育概念,又認為公眾都可在保育議題上擔當討論角色。

從事微型藝術十多年,擔任工程師的何國添和蔡璧龍,過去曾製作九龍城寨、中國冰室等以舊香港為主題的微縮模型,作品曾成功到過澳洲、日本、台灣、美國等地作展覽,但今次僅憑藍屋作品獲得比賽亞軍,相信冠軍作品的取勝點,在於更能向大眾宣揚保育建築的訊息。

他們坦言過去已有製作1比24的藍屋模型,但今次最大的挑戰在於大會尺寸限制,須製作更細比例的模型,他們堅持「真係用起樓嘅方法去做」,對於街燈、地磚、渠蓋、欄杆等細節位尤為注重。

另外製作東華義莊的德望學校同學宋珈盈和黃詩淇則獲季軍,她們指東華義莊是上一輩人較「避忌」的地方,但她們認為其實與其他歷史建築一樣,有不少值得欣賞的地方,故盡量將門鎖、樓梯等都逐一呈現,讓大家知道其保留價值,亦令下一代都有機會欣賞及將文物精神傳承下去。

是次比賽另有微電影組(公開組別)、繪畫組(學生組別)和攝影組(學生組別)。香港測量師學會「賞.惜.舊築跡」籌委會主席張文滔測量師指,各個組別的作品水準都很令人滿意,而繪畫組別中參加者的表達方式、技巧和創意更是「驚為天人」。他表示,雖然近年香港已有較多人關注保育問題,但覺得仍是未夠,「就算有保育心,但似乎喺香港都未有一個大家都同意嘅保育方法。」張認為,歷史建築除了因在重建期間消失,亦會因日久失修而無法保留,而舉辦比賽就是希望讓大眾多些關注舊樓維修的問題,長遠而言提高社會的保育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