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社企餐廳向精神病康復者提供就業機會 疫情生意減半堅拒炒人
抑鬱症、強迫症、思覺失調......近年精神健康的問題在社會上引起關注,但支援不足亦是常見問題。過往曾有調查顯示,有逾七成半的精神病康復者認為就業機會甚少。對於康復者來說,工作是他們融入社會的一扇大門,也因此比一般人更加珍惜工作機會。
位於灣仔愛群道的百合谷餐廳,為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轄下的社企餐廳,自1982年開業以來,為不少精神復康者提供就業培訓和實習機會。負責人表示,即使未必每個完成訓練的學員都能投入社會就業,但在過程中能助他們建立自信。而在疫情之下,餐廳雖然經營不易,但並不會因此解僱學員,反而推出了相應措施自救,讓學員每日的工作率維持穩定。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多月,為了配合社交距離的措施,百合谷餐廳亦收起了不少枱櫈,現時所見座位排得十分疏落。據知,數月以來餐廳的生意大減五成,雖然獲得防疫基金的資助,但自負盈虧的經營並不輕易。現時餐廳推出了不同的外賣、小菜優惠,亦特別加開晚市,希望盡量增加生意。
今年18歲的欣欣,自小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往需要吃藥控制症狀,但藥物亦會同時帶來疲倦、不適等的副作用。自2018年起,欣欣曾先後於多間食肆打工,當中包括一些連鎖式餐飲集團,但都未能適應。她表示,每當溝通出現問題,就會遭到同事「好惡」地對待,而工時太長對她來說亦難以應付。過去她曾因此而沮喪和質疑自己的能力,更因身體不勝負荷而大病足足一個月,最後需要辭去工作。
同事間互相辦生日會 相處融洽
欣欣表示,在眾多行業之中她對餐飲業情有獨鍾,認為工作較為多變,較易找到適合的崗位。她在今年年中來到百合谷餐廳,經過三個月的實習期,現時已掌握了大部分的樓面工作,清潔、出餐、送餐等都難不到她,就連外出送外賣都能勝任「初頭係有少少難,但慢慢已經適應咗......跟得同事多,學到最多嘅係要冷靜啲,咩都要諗好先做。」餐廳內每有同事生日都會舉辦生日會,亦會互相了解因性格、病情而可能出現的情緒和行為,現時欣欣和同事相處融洽,亦對工作安排十分滿意。
「佢喺實習時已經好乖好聽話,係人際關係方面會爭少少......以前試過有同事對佢語氣重咗少少,佢唔開心會伏埋一邊唔出聲。」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餐飲服務主管梁玉琼指,過往欣欣在有事發生時只會「包住自己唔出聲」,即使有人上前開解,她仍會不發一言;但近日再有同類事件時,欣欣開始學懂將問題告知別人,讓大家能幫助一同解決,「 (學員的)進步係有時行前有時又退後,唯有係盡量提住佢哋。」
5年內20名學員完成培訓 8人成功在外就業
梁表示,餐廳內現時有10名復康者工作,與普通員工的比例是「一半一半」,會按能力安排不同的工作。她指出,一些復康者或連準時上班下班也有困難,但並非因為賴床,而是因為藥物的副作用需要特別調節休息時間;在開始訓練之前,餐廳會先和跟進的社工了解復康者的背景,以便留意一些突發情況。她又指,過去5年有20名學員在餐廳內完成培訓,當中8人成功到外面就業,另有6名則由百合谷餐廳繼續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