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中環31年老店歷加租重建三遷 堅持日賣千隻手作糭
位於中環永吉街的「三陽號」是一間南貨店,可是最為聞名的卻是老闆娘袁太的手作糭。每年端午節期間,一日總能賣出過千隻。老闆袁氏夫婦二人,在31年前落戶中環,靠一雙手做糭,也造出一片天。可是時間不斷推進發展的步伐,中環舊區多年前展開重建計劃,袁氏夫婦這片天也如天空上方的藍一樣,空間愈發變小。可是兩人未想言棄,袁生說:「做得幾耐得幾耐。」
「三陽號」正中間的貨架上,擺滿每隻都比兩隻手掌並排還要大的糭。老闆袁展鳴(袁生)從廚房遞出一隻隻糭,老闆娘袁太一手接過來,密密補上貨架上的空缺。糭的種類五花八門——從最常見的鹹肉糭、梘水糭、豆沙糭,還有香港極罕見的中山蘆兜糭,也應有盡有。即使戴上口罩,還是嗅得到陣陣竹葉香氣。
限量發售蘆兜糭
這間南貨店屹立中環31年,每逢端午節期間,一日總能賣出過千隻手作糭。這天中午時分,約300呎的店面擠滿了前來買糭的人。有白領OL一手買走十袋糭用作送禮,也有年青人為公司當跑腿,扛着幾大袋糭回去送同事。袁太站足一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問他們,這麼累,不退休嗎?袁太一手指着客人,笑說:「我退休嘅話,呢班人冇得食會鬧我呀!」
曾有龍舟隊邀老闆娘包22磅糭
除了南貨外,「三陽號」最為聞名的是蘆兜糭。一般的糭多用竹葉包紮,而蘆兜糭,故名思義則是用蘆兜樹的葉來包糭。蘆兜葉多數產自中山,「港島嗰邊也有,不過葉好細塊包唔到糭。」袁生說,蘆兜葉比竹葉來得更香。不過今年礙於疫情無法到中山取貨,他們只得拜托相熟貨車司機從中山運來蘆兜葉,限量發售百多個蘆兜糭。
蘆兜糭用一層肉一層糯米包成,一個糭重兩至三磅,比普通的糭大幾乎兩倍。曾經有年端午節,有龍舟隊請袁太包一個重22磅的蘆兜糭,創下她的最高紀錄,「唔想再創紀錄啦!」她笑着耍手擰頭,「包嗰隻糭包到好辛苦,要好大力包!」
時間倒退回1976年,袁展鳴剛從中山來港,做過酒樓、掌櫃,小伙子不甘於一輩子打工,故萌生起創業念頭,「本來我喺大陸做腐皮廠,執啲腐皮頭尾,我太太便用來整素鵝」。做成的素鵝,袁太跑到結志街「走鬼」售賣。為了儲夠錢開舖,袁生更一日打足4、5份工。兩人同心協力,終在1989年在結志街開了第一間店舖。
熟客不離棄 老夫婦不言休
後來貨品種類愈賣愈多,袁太索性拿自己常常包的糭來賣,結果大受好評,自此一賣便30多年。每日凌晨5點,兩夫婦便風雨不改到店準備包糭。可是屹立多年的老店始終敵不過社會發展步伐,「三陽號」因業主加租,曾至少3次搬舖,從結志街搬到嘉咸街。近年又因重建的推土機進駐至中環嘉咸街,「三陽號」再次被逼遷至現時的永吉街。
在重建巨輪前,袁生袁太一臉無奈,「有時都冇辦法,做得一時得一時」。熟客跟隨他們到一間一間舖,只要有容納得下他們的地方,兩人還未想言休。未來,他們想搬到重建好的中環街市,袁生說:「你啲嘢好,去到邊啲人都會搵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