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欖新村綠化帶改劃住宅用地 村民不滿未獲諮詢 拒一搬再搬
小欖新村位於綠化地帶,2015年城規會把該地由「綠化地帶」改劃成「住宅地帶」,惟當時申請改變土地用途時,城規會並未有諮詢居於小欖新村的200名村民。其後,同年3月城規會進行刊憲,居民才得悉所居地被改變土地用途,意味面臨需再度搬遷的問題,隨即對此決定提出反對。在2015年,刊憲申訴期限間,區議會也成功通過反對決議,但城規會其後並未有收回方案。
事隔5年,上月(24日)地政總署突然啟動清拆程序,呼籲村民簽署清拆前登記文件。有見及此,周一(5日)多名村民代表和屯門區議員馬旗到屯門政府合署外就此事進行請願,希望政府正視小欖新村村民「一搬再搬」問題。
小欖新村舊址為海水化淡廠 當年官員承諾不會發展現址
小欖新村早於1950年代已有人居住,初時的位置並非現時的所在地,而是現在的海水化淡廠。在1970年代因要興建上述設施,居民在政府安排下搬到現址,現時村內住有約20户共200名村民。住在小欖新村48年的李太表示,當時村民沒有反對建立海水化淡廠,也願意跟隨政府安排搬到現址。她憶述:「當時我們要搬遷時,理民府(民政處前身)的官員曾向我們承諾,小欖新村現址屬綠化地帶,並不會發展。」
城規會打破承諾 綠化帶改劃住宅地帶
然而,在2015年,城規會卻打破當年理民府的承諾,將小欖新村一帶改劃成「住宅地帶」,擬發展私人地帶,使居民再次面臨被逼遷問題。兩代人均住在小欖新村的李小姐對此表示無奈,她和大多村民一樣,在改變土地用途的事刊憲後,才初次知道土地用途被改變。
李小姐對此決定感到不憤,憶述當時曾親耳聽到理民府的承諾,本以為不用再搬,可以安心生活。李小姐慨嘆,「在得知村會再次被清拆時,也曾向地政處和城規會反映當年的理民府官員的承諾」,但得到的回應卻是地政處和城規會均沒有這個紀錄。李小姐續指,「我覺得好無奈,但偏偏死無對證。當年理民府在場的官員都已經死了,沒有人可以幫助證明這個說法」。
李小姐就此事積極尋找援助,連當時的區議員也開始介入事件。據悉,2015年1月時,改變土地用途一事曾放上區議會討論,惟當時署方並無提及在該綠化地帶上有20戶、逾200人,更在會上指該處「居民不多」,使當時的區議員並沒有主動去反對該修訂。規劃署最後視為屯門區議會支持改變土地用途議案,在3月便就事件刊憲。
區議會通過決議 未能阻止計劃推行
區議員介入事件後,在刊憲申訴期限間的5月便召開區議會,並通過決議,一致反對改變小欖新村土地用途。城規會派代表出席同年(2015年)9月22日的區議會。在會中,多位區議員和村民代表曾強烈反映反對收地的意見,惟結果不如人意,規劃署及城規會依舊通過改劃土地用途。
村民4月突被通知需要遷離家園
其後5年間,政府依舊未有就相關事宜與村民溝通,劃地一事像不了了之。但在今年4月24日,地政總署卻突然派員到小欖新村,向村民宣佈要清拆此地,並讓村民作清拆登記。住在小欖新村48年的李太表示,因為她的住所鄰近村口,所以每每有陌生人經過,她均會詢問來者何意。李太憶述,「當時有一堆陌生人行入村口,問他們入村原因又不應話,只是從袋中把工作證拿出數秒,我未看清楚就收回」。事後,她才知道是地政總署人員,告知村民該地需要遷拆。
她續指,「上班回來,就見到村內張貼了許多告示,內容為清拆前登記。」李太對此十分氣憤,對於上次的搬遷一事她依然歷歷在目,「當時政府只向我們賠了200元,不知夠用在哪裏。其後經過反映,才增加至2,000元。原先政府安排給我們搬的是爛地,當初是我老公一手一腳親手建起新家園」。
兩代人都住在小欖新村的李小姐則對政府從沒有和他們溝通感到不滿,她認為,「改變用地,變為住宅(乙類)地帶,和發展低密度私人住宅,和建豪宅根本沒分別,不是解決房屋問題,但偏偏要我們這班村民一搬再搬」。
村民普遍對小欖新村改變土地用途表示反對,民主黨屯門掃管笏區議員馬旗認為,政府漠視民意,對於當局多年都未有與村民溝通的做法,感到不能接受,「現在地政總署強行收地,事前未有和村民進行任何溝通,做法難以理解」。他表示現在首要任務是要先把計劃擱置,並為村民和政府兩方打開溝通橋樑,就計劃重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