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市區公園都有蝙蝠 「聞蝠色變」還是「與蝠共存」?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散,有專家指出病毒可能源自蝙蝠,而網上流傳有人大吃蝙蝠刺身、燉湯等等,情況令人毛骨悚然。其實這種晝伏夜出、看似神秘的動物,香港各處都有不少。除了引水道和礦洞,蝙蝠在市區大大小小的公園內也有棲息,隨時隱身在你我附近。近期社會大眾「聞蝠色變」,假若我們在街上看到蝙蝠,到底是否需要感到害怕?人與蝙蝠又是否可以和平共存?

晝伏夜出、看似神秘的蝙蝠,除了引水道和礦洞,在市區大大小小的公園內也有棲息。(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根據漁護署資料,蝙蝠(翼手目)佔香港哺乳動物品種數目約一半,而蝙蝠對生態系統十分重要。例如食蟲性蝙蝠每小時可捕食數十至數百隻昆蟲,能維持夜行昆蟲族群的平衡,也吃掉很多被人類視為農作物害蟲的甲蟲和飛蛾;而果蝠則可以幫助植物傳播花粉和種籽,據知因無花果成熟時多為綠色或黃色,不能吸引雀鳥吸食,蝙蝠已被證實為最少三種本地榕屬無花果植物的主要種籽傳播媒介。

蒲葵葉下的短吻果蝠。(漁護署網頁圖片)
+2

樣子猶如小狗的蝙蝠 市區公園常見到?

香港的蝙蝠之中,有十種廣泛分布於引水道和廢棄礦洞,包括過去曾被列為稀有或不常見的大足鼠耳蝠和長翼蝠等;也有不少品種在郊野和市區都十分常見。例如在一些種有蒲葵樹的公園和遊樂場內,就有樣子可愛的短吻果蝠棲息。這種市區最常見的蝙蝠,擅於利用蒲葵的大葉改建成巢,根據漁護署的調查,牠們通常在五至十米高的蒲葵葉下可以見到,而葵葉主脈周邊多數會有環形咬痕,市區有約6.5%的蒲葵均有短吻果蝠的蝠巢。過往在九龍公園、深水埗公園等位置,都曾有人見到樣子猶如小狗的短吻果蝠出現。

除此之外,在冷氣機等人工建築物中有東亞家蝠棲息;最近才被發現的香港新種褐扁顱蝠,則只分布在船灣郊野公園的竹樹。在石崗、洞梓及南涌的輸水隧道內有霍氏鼠耳蝠的棲息記錄;體型細小的喜山鼠耳蝠近期於南涌、河背、大欖及馬鞍山有記錄;褐扁顱蝠於船灣有記錄;灰伏翼則於馬鞍山及汀九有記錄。

蝙蝠真的是病毒源頭?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動物保育部主管艾加里博士(Dr. Gary Ades)指出,香港有27種不同品種的蝙蝠,其中兩種為果蝠、25種為食蟲性蝙蝠(當中有一種會以小魚為食物)。由於蝙蝠是夜行性動物,我們平日難以見到,但整體而言,蝙蝠對環境平衡和人類都十分重要。

早前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曾指出,引起今次疫情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與其他已知在蝙蝠間傳播的冠狀病毒有關聯。艾加里博士形容,對此絕對不感意外,因所有哺乳類動物都可帶有病毒。雖然引發沙士和今次Covid-19疫情的新病毒基因與蝙蝠所帶的冠狀病毒相似,但他強調,這並不等於人類可以直接從蝙蝠身上感染病毒,因為蝙蝠病毒需要突變並找到中間宿主,再在中間宿主身上突變,才可以走向人類。

艾加里博士指,在野生環境中,不同的物種不會經常碰到彼此,假如沒有野生動物市場,「中間宿主」亦不會有機會傳播病毒。(資料圖片)

野生動物市場才是元凶

他解釋,在野生環境中,不同的物種不會經常碰到彼此,甚至不會與人親近,因此假如沒有衞生惡劣、令動物受傷受壓的野生動物市場,「中間宿主」亦不會有機會傳播病毒。因此,他認為必須停止買賣野生動物,尤其應該禁止所有的野生動物市場,以免其成為病毒的熔爐。

艾加里續指,蝙蝠在中國傳統上象徵幸運,但很多人因為蝙蝠只在夜間出沒,對牠們有錯誤理解和產生負面印象,他認為,向大眾介紹蝙蝠的重要性至為重要,又再次提醒市民,香港所有蝙蝠都受法律保護,在街上見到時應保持距離觀賞;如見到受傷蝙蝠,可聯絡香港愛護動物協會,該會將會把蝙蝠送到嘉道理農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