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下市民心慌 紅十字會推Shall We Talk服務輔導

撰文:李穎霖
出版:更新:

紅十字會一直在世界各地有災難發生後,為當地的受影響人士提供援助,而香港分會在過去逾半年包括社會衝突中,亦有為市民提供急救及情緒支援服務。至近月,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本港爆發,會方將情緒支援服務擴展至因疫情而受情緒影響的人士。

香港紅十字會臨床心理學家暨心理支援服務主管張依勵博士指,雖然2003年非典型肺炎在港爆發時,香港分會尚未設立負責情緒支援的小組,但有見是次疫情影響到港人生活,牽涉甚廣,故在2月擴展服務,「今次(疫情)對大眾情緒有影響,有人出現無助、覺得不真實的感覺,像面對不同災難事件時會出現的反應。如有大廈需緊急疏散居民,也會造成很大恐慌。」

香港紅十字會臨床心理學家暨心理支援服務主管張依勵博士指,是次疫情影響到港人生活,牽涉甚廣。 (受訪者提供圖片)

電話中向情緒困擾者提供生活建議

針對是次疫症,會方開放了「Shall we talk」服務,供市民預約,並由臨床心理學家或已受專業訓練的義工透過電話,與求助者傾談,了解他們的情況,並為他們提供建議,或一起商討處理方法。「如市民出現擔心,感到緊張焦慮、擔心、無助,無法繼續日常生活、好好休息,而身邊沒有人可以傾訴,可預約和我們談一談。」張博士說。

有關服務擴展至今,張博士指收到的求助個案暫時不超過十個,她以其中一個個案為例,求助的在職母親需要和來自內地的同事工作,擔心會因此影響和家人的相處,因而對健康產生焦慮,無法好好休息。不過,她認為疫情暫時對求助者造成的困擾未算太大。

張博士以買口罩為例,有人或因多買一盒口罩,而感到心安,但當市民因恐慌而大量搶購、囤積,令社會上其他有需要的人士無法分得物資。(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建議受隔離人士為自己設立小目標

除了電話支援服務,會方亦針對市民、受隔離人士設計心理教育單張,描述了面對疫情時,可能會出現的情緒反應,以及針對有關群組的心理教育資訊、建議,讓他們可以照顧自己之餘,亦可以照顧身邊的人。張博士以受隔離人士為例,長時間被困於狹小空間,會令人的精神受影響,產生無望的感覺,因此,針對此群組的單張上,會建議有關人士在隔離期間,可以嘗試為自己設立小目標,「例如設立整理家居的目標,完成後可助他們帶來掌控感」。

疫情持續,防疫產品供應緊張,在市場「一罩難求」的情況下,也容易令市民感到焦慮。 (資料圖片)

恐慌情緒對公共衛生造成影響

張博士強調,不安、恐懼影響情緒之餘,亦會令防疫工作變得困難。「這些集體情緒的副產品就是謠言,可能會有人傳出社區中有超級傳染者的消息,或是近日有人一窩蜂搶購生活用品的情況。」她以買口罩為例,有人或因囤積多盒口罩,而感到心安,但當市民因恐慌而大量搶購,令社會上其他有需要的人士無法分得物資,亦多了人聚集、排隊購物,反而對公共衛生造成影響。「謠言可以輕易吸引人注意,但到時正確的防疫資訊就冇人關心。」張博士指,當大眾情緒平靜、理智時,防疫工作才會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