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大坑西邨重建膠著一年 區議員批政府聲大無建設
滲水、天花剝落、殘舊……大坑西邨經常與「日久失修」四字連繫起來。這條舊屋邨在1965年起落成,屬於私人土地的廉租屋邨,然而半世紀仍無重建翻新,幾幢舊樓盡顯老態。去年政府‧《施政報告》中提出,將大力支持重建計劃,並提供所需協助。一年過去,重建計劃進展究竟如何?
牆身剝落喉管生鏽
「牆身剝落……最重要是水問題,他們是用鐵通喉,因為好舊,好多生鏽物質,對身體不好。」住在大坑西邨逾30年的歐陽女士嘆,如今要買樽裝水回家飲用,煮食時才被逼用水喉水。
由於日久失修,大廈相當殘舊。歐陽女士說,大廈外牆牆身及天花時常剝落,「民樂樓就裝修得最密,過年前同過年後都要整,天花成塊(石屎)跌下來。」她表示,走廊天花曾突然跌落一大塊石屎,幸好沒有擊中居民,未曾有人命傷亡。
屢次提重建仍無寸進
大坑西邨落成超過半世紀,屬於低於市值租金的私營出租屋邨,由非牟利團體「香港平民屋宇公司」(平屋宇)興建和管理。近年,「大坑西邨重建」一詞經常被提起,惟一直只聞樓梯響。2010年,城規會將大坑西邨規劃作「綜合發展區」,地積比率由9倍減至5.5倍,主要作住宅用途及提供商業配套設施。2015年,平民屋宇公司打算將大坑西邨重建成青年住屋,售給在職及中低收入青年,惟遭居民反對。城規會在2016年通過重建計劃,更「指引性條款」,要求業權人與居民達成安置協議,方能啟動修契。然而,業主與居民久久未能達成共識。
《施政報告》提出重建 一年仍然膠著
去年政府《施政報告》中,在房屋政策欄目中列明「大坑西邨重建計劃」。當中指出,平屋宇正籌劃在原址分階段重建大坑西邨,並正就遷置的安排諮詢受影響的住戶。政府更明確表示,在妥善安排居民安置的前提下,會大力支持該公司盡快落實重建計劃,並提供所需協助。
一年過去,重建計劃仍然沒有進展,居民感到無奈。平屋宇向居民提出一項安置建議,安排他們先到空置單位居住,該空置單位均處於5樓以上的高層,可是大廈並沒有升降機,教一眾老人家上落時感到艱辛,因此一眾居民對安置方案感抗拒。歐陽女士說,去年屋邨成立了鄰舍輔導會,會社成立之初也曾接觸街坊,嘗試說服他們搬到高層空置單位居住,惟遭大部分街坊拒絕,而此後並無再與街坊溝通。她批評政府與平屋宇並不積極處理重建計劃,只懂得一拖再拖。
居民批安置安排不理想
何太住在大坑西邨46年,她原本住在六樓高層單位,但10多年前因為年紀漸長,無法走樓梯,故搬到1樓居住。「當年諗住都係後生,行都無所謂,十幾年前開始腳痛。」她說,讓低層單位的居民安置在高層空屋是不理想和不可行的事,「你叫我上返七樓我會氣喘。」何太說,部份住在高層的老人家因為身體差而無法落樓,終日與世隔絕,甚至有很多人病死了,才被救護員搬下來。
政府業主齊齊拖字闕
何太認為,政府可先借出部分新落成的石硤尾邨的單位安置居民,然後就可以率先拆卸大坑西邨兩幢,待重建完成再歸還相同數量的單位給政府。她批評平屋宇毫不進取,沒有能力重建卻又不願意向政府尋求協助,只懂拖字闕,「(平屋宇)成日得個講字,又話九月中出報告,到十月都未見。講拆是多餘,一年拖一年。」何太說,平屋宇向規劃署提出的重建計劃在明年七月便到期,但仍未看見重建方案,因此她對於重建並無期望,「唯有和它同生共死,舊到快要倒塌。」
區議員批政府高調提重建卻未曾介入
深水埗區議員譚國僑表示,政府並非無從入手,而是高調提出重建後,卻不欲介入。譚提出三個大坑西邨重建方案,最進取的方案是政府收回土地進行重建。他解釋,如今重建計劃由平屋宇負責,政府難以投入資源介入,同時亦難以獨力重建。他認為政府有足夠資源介入,故應考慮收地重建。
他續指,第二個方案是公私營合作,政府與平屋宇一同發展,而重建計劃分二期進行,可以將第一期重建土地交由政府處理;第三方案是向石硤尾最近落成的新樓借二百單位,作為重建時的安置單位。
譚表示曾在區議會上提出以上三個方案,希望加快重建進度,惟政府沒有正面回應。他指,平屋宇在今年五月時曾答應在今年九月底至十月初修訂重建計劃,惟後來通知須押後公布。他期望政府在下一份《施政報告》中,能夠交代清楚重建計劃,而非高調提出重建之後卻原地踏步。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回覆查詢時表示,因應社會現時情況,該公司不得不重新估算財務安排,因此需要更多時間進行,待有進一步資料時盡快公佈重建計劃;另外,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之重建規劃於2020年6月底屆滿,而根據城規條例,若申請延期,最早於2020年2月底方可遞交申請,屆時其公司將按既定機制提出申請。
屋宇署就表示,署方曾於2018年7月接獲有關大坑西邨樓宇的公用地方有石屎剝落的舉報,並進行視察,發現部分樓宇的公用地方包括樓梯及走廊位置有石屎剝落/破裂及滲漏水漬等,有部分公用地方已完成修葺工程,而樓宇的整體結構沒有明顯危險。
譚國僑為2019年區議會選舉深水埗區南山、大坑東及大坑西選區參選人之一,同區另有參選人陳麗紅、陳炳輝及徐駿楠。(截至2019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