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和理非情侶義載「接放學 」:無犯法但似做壞事

撰文:李智智
出版:更新:

本港近月烽煙四起,反修訂《逃犯條例》風波持續升溫。面對衝突暴力升級,早前傳出不少年輕前線示威者不但為買防護裝備「捱餓」,亦要避過警方大搜捕和白衣人的施襲,80後的Janice(化名)與男友自發擔當「家長」義載學生示威者平安回家,又聯同友人捐贈數萬元防具物資,以「和理非」方式支援。她苦笑說,每次「接放學」都觸目驚心,雖然沒做虧心事,但交收物資時「仿如做賊」,恐警方「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對於有意見指近日示威暴力出現仇恨情緒,頻繁不合作運動恐令人反感,她相信港人集體智慧,「初心一直未忘」。
攝影:李智智

80後文員Janice與設計師男友原本與不少情侶一樣,拼命儲蓄計劃結婚,惟這平淡的日子在一個多前被反修訂《逃犯條例》示威浪潮打破,化身不一樣「家長」。

自言是「和理非」的她,選擇擔當後援,起初因應示威地點交通受阻,她與男友忽發奇想,順道接載遊行人士回家,但她沒料示威形勢愈趨升級,形容「7.21元朗黑夜」是轉捩點,令他們不得不正式肩負起俗稱「家長接放學」的義載崗位,並與數十名市民自發於社交平台成立「Call台(叫車)」群組。

自言是「和理非」的Janice,選擇擔當後援,起初因應示威地點交通受阻,她與男友忽發奇想,順道接載遊行人士回家。

Janice憶起,當天凌晨獲悉元朗西鐵站有白衣人施襲,就馬上趕到現場救人,原本她打算一如以往為保障「乘客」的私隱,將他們送到又新街,讓他們自行回家,「但當我稍休息片刻就被幾名白衣大漢盯上,幸好我記起拿出友人所贈的撐警扇子充當『護身符』才避過一劫。那晚我驚覺危機四伏,決定必須確保學生安全回家為止」。

然而,每次成功「接放學」並不容易。Janice稱,鑑於警方在示威遊行後大規模搜捕示威者,「由每一條街道,到小巴、巴士、的士和港鐵站逐一搜遍」,接載示威者回家必須加倍留神。如日前深水埗示威當晚,防暴警向示威者施放多枚催淚彈,部分示威者退去長沙灣道南昌街,Janice和男友於是在場接載兩名年輕示威者離開,「不到3分鐘旁邊就有軍裝警經過搜的士,於是馬上假裝鎮定走。當到旺角接另一名示威者回元朗八鄉時,剛上車一分鐘,旁邊就4、5個警察搜身;再到八鄉時,又見大批警察巡邏搜捕,真得很怕下一秒被捕的是我」。

義載車輛在本月4日於理工大學外排成車龍。(資料圖片/王譯揚攝)

打「死火燈」是暗語

她透露,為免被警察認出,他們由以往在街上用暗語大叫「接放學」,改為打「死火燈」,再到最近改為在群組接單,與「學生」設定接頭時用作辨識的暗語,打比方說上接「沒有暴徒」,下接「只有暴政」。對於最近網上流傳女示威者誤上義載的車,被人非禮,她提醒有需要的人士最好群組叫車,並在友人陪同上下車,「以經驗來說,通常一般普通七人車較安全,而名貴的車款如TASLA、波子又或是貨車就要小心些」。

Janice過去接載的示威者平均16至25歲,當中有不少人反映因與家人政見不同而關係破裂,離家出走,於是讓他們留宿。她深刻記得有一名20多歲的女生回流抗爭,遭家人極力反對,寧願登上陌生人的車流浪街頭,亦不願回家爭吵,「真的很心酸!」她坦言借宿並不方便,但生怕再發生沙田青年疑被政見不同家人拒諸門外墮樓輕生事件。

Janice自發捐贈防具,更吸引20至30位友人成為「善長人翁」。

Janice的「母愛」不限於此。早前網傳不少學生前線示威者為買防護裝備「捱餓」,於是自發捐贈防具,更吸引20至30位友人成為「善長人翁」,籌得逾6萬元。她稱,鑑於中港兩地執法部門四處截查,市面防具如口罩和濾罐短缺,普通防毒口罩價格由100元炒至逾200多元,使她不得不到海外訂購,又稱因能警方的武力升級,防護裝備都要不斷提升,「由醫療口罩升級全方位防毒面罩,由包保鮮紙到要著盔甲」。

「防護裝備只為保護自己,並非攻擊性武器,但運送和購買時卻好像做壞事。」Janice苦笑說,近來警方大搜捕所散播的白色恐怖令人心惶惶,「有店舖賣頭盔都被警察指協助暴動而沒收」。為免避嫌,她只好隱姓埋名到相熟店舖訂購,與前線示威者交收防護裝備時,要用化妝袋和鞋盒掩飾,在後巷用暗號交接,「過程好像賣白粉,但我又沒有犯法,只是希望保護他們」。

80後文員Janice與設計師男友原本與不少情侶一樣,拼命儲蓄計劃結婚,惟這平淡的日子在一個多前被反修訂《逃犯條例》示威浪潮打破,化身不一樣「家長」。

對於近日示威者被指暴力升級,用上磚頭、汽油彈和縱火,仇警情緒恐淹蓋爭取「五大訴求」初衷,而頻密的不合作運動亦恐令民意反彈,作為「和理非」抗爭者的Janice坦言,社運每個階段都會有修正空間。但她深信港人在抗爭路上至今仍未忘初衷,「升級武力只是因應政府一直無視民意,包圍警署皆因警察是政權的一部分,當她頻頻濫權濫捕,難道不去抗議嗎?今次運動是靠所有港人的集體智慧而煉成,我相信港人很醒目,懂隨機應變和調節。當發起不合作運動時有人負責道歉和解說;當有人縱火,有人阻止和熄火;當發起示威,都不忘在文宣上提醒爭取五大訴求,這都是見證香港精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