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廢橋】零使用率天橋隧道 活化狂想曲 團體倡變社區客廳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去年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到訪深水埗區,其間在區議會上提出,要將區內一條現已廢棄的行人天橋改建成為自修室,但有指基於建築安全,該條行人天橋不可以密封,換言之,日後學生如要使用,就要聽着車聲、「食塵」溫書?
過去是「露宿者之家」、現已清場荒廢的昌新里行人天橋,以及建成後從未開通的九江街行人隧道,是深水埗區內兩個閒置多年的設施。近日有團體提出多元活化方案,集合了保育該區文化和關懷照顧者需要。他們形容,如獲採納,將是活化的一個「標誌性新嘗試」。本來運輸署擬定於上周逐一與團體見面,但卻無故延期,至今仍未有確實日期,令他們不禁擔心:活化保育,最後會否只是原地踏步?
攝影:呂諾君

昌新里行人天橋因承受風力等問題不可密封,如成為自修室,學生要「食塵」溫書?

地區人士稱為「冗橋」

1990年落成昌新里行人天橋,與鄰近的南昌邨同時一併建好,但該處地面不乏班馬線,過去使用率極少,被地區人士稱為「冗橋」。約10年前,有露宿者開始在天橋上搭建木屋,到了去年7月,民政處統籌警務處、食環處等聯合清理天橋,更將剩餘的出入口全數封閉。至於九江街行人隧道,亦在90年代初落成,但它從沒開放,尚未啟用便被荒廢,至今仍是沒有任何用途。

數月前,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等組織接獲通知,指政府有意就天橋及隧道邀請他們參與活化工作。因此他們亦制定了申請項目意向書,希望方案能切合地區和社會需要,並配合未來的房屋計劃。方案中,提到墟市、社區客廳、社區放映會、藝術空間等,提倡「多元」,認為一個地方不應只得一個用途,而應照顧社區多方面的需要。

單親、多子照顧者被忽略  兒童工作坊讓大人暫時「放下」

「我哋唔希望係一個大機構運作,唔想只得一種想法。例如喺某啲時段、某啲空間,照顧返唔同對象。」同根社組織幹事黃佳鑫指,以九江街行人隧道為例,入口可以成為讓居民恆常聚腳的「社區客廳」,提供「共用雪櫃」、遊戲角等的設施;在隧道內可設立電影、紀錄片等放映場地,夠暗而且不會造成滋擾;其餘未用盡的空間可改裝成多用途方間,舉辦各種免費興趣班,讓照顧者有喘息機會。

黃指出,即使近年社會上多了討論照顧者的需要,但多停留於長者或是殘疾人士的家庭,一些單親、多子,甚至是普通家庭的照顧者,其實同樣面臨壓力「爆煲」的危機。他指出,外國不少例子,是多以工作坊、興趣班等,讓婦女可以暫時留下兒童,在此期間可以休息,或是出外工作幫補收入,認為香港也有條件和需要實行,「相比其他地方,香港對於照顧者嘅措施其實已經落後好多,我哋都提出過好多類似建議,每次政府都係話冇地方,但𠵱家天橋同隧道都有地方啦!」

黃佳鑫指,廢棄的行人隧道內可舉辦免費工作坊、興趣班等,照顧者可以暫時喘息。

天橋不做自修室  深水埗除了「窮」還有百樣可能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組織幹事李大成指,政府與其花200億買舖作社福用途,不如善用各區的閒置設施,進行與地區相關的用途。「提到墟市,今時今日好多人都會先諗起深水埗。」近年關綜聯與其他團體多次合辦墟市,因此也希望日後能在昌新里行人天橋上,讓本地文化創作人和小販檔主擺設假日墟市,一邊的橋底空地可以成為露天劇場,另一邊則可以設置「小販文化館」,「天光墟、夜墟、棚仔......多啲人了解小販文化嘅演變,就可以令深水埗多啲特色,同時亦可以減低日後搞墟市嘅阻力。」 

以中介形式為民間組織提供技術支援的「非常香港」,其經理陳沛賢指,他們的角色是聆聽民間組織想要,或需要甚麼社區設施,再將之放入圖則上,以公眾都看得明的方式實現,希望用一些建築和都市規劃的知識,能幫助他們將活化方案變得具體。

批「起動九龍東」離地   活化萬事俱備「只欠官方」  

李大成續指,參與方案的團體均十分了解地區運作,甚至有不少實戰經驗,希望今次活用行人天橋和隧道能成為「先導」,日後為其他各區閒置設施的參考例子。他形容,現時資金、人手等全都不缺,只欠政府部門的批准和實行,擔心運輸署突然將會面日子改期是有甚麼變數,又補充指,不希望最後活化項目會變成如「起動九龍東」 般離地失敗。   

深水埗區區議會主席張永森指,區議會上並未正式傳閱相關方案,但目前政府傾向保留該行人天橋和隧道。他認為,該處位於南昌站新區和深水埗舊區之間,屬重要地帶,亦預計日後的人流會多,希望能展現深水埗歷史風貌的同時,亦要有休閒地方,配合日後周邊過渡性房屋等的發展計劃。張估計,今次之所以延期,是因為做法沒有先例可循,「運輸署嘅角度想放咗條橋,日後由另一部門接手管理,但到時假如橋嘅結構有問題,要由邊個部門負責處理?」他指,待責任釐清及內部交接討論完成後,相信該署就會再次邀請有興趣者,就不同的活化方案會面做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