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塌樹重生記】樹枝變身型爆行山杖 港青手造百支柺杖送長者
清脆的刨木聲在小工場中迴響着。單清嵐握着木刨,把刀片落在被固定的樹枝上,一下接一下,把木刨向前推。原來的粗枝大葉,變整理得修長沒菱角,活像一支木柺杖。
這些木製柺杖的原身,其實是被超強颱風「山竹」吹倒的塌木、樹枝。在蒲窩青少年中心當項目助理的單清嵐希望,它們即使被強風吹倒,仍可以重生,變身為柺杖,為社區中的長者送暖。
攝影:張浩維
去年九月,「山竹」吹襲香港,街上滿目瘡痍,也摧毀了大量樹木。「山竹過後,我每天放工都會走到香港仔海旁,看著那棵被吹倒的大桃花心木。」政府安排人手善後需時,桃花心木的「遺體」就靜靜地躺在海旁一角,引起單清嵐和途人的注意。
面對老樹倒下,無人不覺可惜。「我真的見過一位伯伯,拿起了掉在地上的枝節,在地上敲敲,然後說『如拿樹枝來做柺杖就一流了』。」他模仿着長者的語氣,憶述道。
那時單清嵐在想,或許自己可以令這些塌木重生。在同事的幫忙下,他跟和康文署、民政事務署等政府部門溝通後,把榻木運到青少年中心,決定把它們改造成木柺杖。「部分長者不想給人虛弱的感覺,不愛拿拐杖。我在想能否把它們造得『靚仔啲』,變成另一種感覺。」
樹枝要改造,需先風乾約半年。近日它們終於乾得七七八八,單清嵐便動工。他先刨去深棕色的樹皮,再打磨出柺杖的雛形,然後用沙紙磨平表面、連接手柄,一支「山竹」柺杖始告完成。
為了令柺杖更合長者使用,單清嵐向物理治療師取經,又參加了台灣的拐杖安全準則,試造出幾款不同造型,外型類似行山柺杖,望擺脫拎柺杖等於虛弱的既定印象,「行山杖的形象較健康、有活力。」他指着手柄上的勾,解釋自己的心思:「這裏特地造了一個勾,讓他們可把柺杖勾在枱邊,不用整支放在桌上。」
柺杖送給長者前要通過測試,「我把它們當成打狗棒般試,不停用柺杖敲打地面,看看會否折斷或變形。」他說着,用手比擬揮動柺杖的動作。比起金屬柺杖,木製柺杖多了一份韌性,擊打地面亦不易變形、折斷。「有些人覺得金屬好像冷冰冰,有個伯伯跟我說,他小時候父親正是用木製柺杖,雖然他也想要一支,奈何市面上木製柺杖的選擇不多。」造型、材料合長者「心水」,但仍有一個問題。「因為我以自己的高度為標準製造,普遍聽到的意見是造得太長、太高。」他笑着道:「若到時派給長者,可以現場鋸短柺杖。」
他現時計劃製作100支柺杖,數量之龐大,未必能短時間內完成。「我或會聯絡機構、學校,看看能否安排學生幫手刨樹枝、造拐杖。這項目最終的受益人是我們的長輩,我覺得這樣做,整件事會更有意義。」他說。
單清嵐說,整個計劃根本不能單憑他一個人的力量完成,「那直徑差不多60厘米的木頭我也抬不走。」除了同事和義工的幫忙,他說亦有賴東亞銀行慈善基金撥款,支持蒲窩青少年中心推行為期兩年的「東亞青年創客空間計劃 」。「之前只有一、兩部鋸、一部鑽床,很少工具。有了資助後,可以設置工場,買多點工具。」他說創客空間終能添置一部備有安全系統、能避免割到手的鋸,基金資助下亦解決了交通費問題,他們可以召車將木材運上通往青少年中心的大斜路,跨過最大難關。
不止添置機器,蒲窩青少年中心項目主任蔡恒輝指,中心在開啟新項目時,都希望有資金邀請有質素的導師,為青年提供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幸而銀行接納他們提交的計劃書,最後得到資助。
蔡恒輝相信,不少年輕人都有能力、有想法,只欠一個環境、經驗和機會,他希望中心能為年輕一輩提供相關協助:「希望他們可以在學制以外,從事不同的活動、發展自己,甚至能從中建立能力,貢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