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麒麟】西貢唔止食海鮮 舞麒麟唔撞人仲係文化遺產
雖然麒麟曾因撞跌立法會議員而成為熱話,但是長久以來,它都被認定是吉祥瑞獸。都市人對於舞麒麟或感陌生,於一些鄉郊地方,舞麒麟卻是大時大節的必備活動。例如在西貢,這種習俗歷史悠久,更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兩名有心人,有感香港各處都市化,令這種文化逐漸消失,遂用上一年時間將「西貢麒麟」編採成書,希望藉此加深大眾認識,令傳統文化能得以保留。
提及西貢,最先最先想到的也許是海鮮、水上活動;說到坑口,可能只會想到港鐵站和住宅樓宇。原來在坑口,至今仍有18條舊式村落,而西貢一帶則有逾50條村。各村之間有一共通點——舞麒麟。不論祭祖、婚嫁還是新居入伙,但凡有喜慶事情,村民都會舞麒麟。以結婚為例,他們希望由麒麟將新伴侶帶到祖先面前,並寄望麒麟會保護一對新人白頭到老。
這種文化,據說有「祖傳」和「外傳」兩種。有指過去部分村落為了加強防禦,請來客家功夫師傅教村民功夫,而舞麒麟亦是其中一環,可以強身健體,也為村落增添熱鬧。而在西貢孟公屋與馬鞍山大水坑之間,自清朝康熙年間已有舞着麒麟互訪拜年的習俗,至今300多年仍是繼續維持。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葉德平博士,以及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副總監黃競聰博士,為近日出版的《 西貢 ‧非遺傳承計劃:西 貢麒麟舞》一書的主編,他們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實實在在的古蹟、建築不同,因是觸摸不到,也更難保育。他們指,今次就「麒麟舞」而編書,集中在西貢和坑口兩個地方,因文獻較少,需依靠口述和考察,用上一年多的時間才宣告完成。眼見着不少鄉鎮隨着社會發展而城市化,他們希望透過這本「心血結晶」令更多人關注和欣賞麒麟舞。
為提昇區內市民,特別是青少年對香港的歷史與文化認識,「西貢‧非遺傳承計劃—西貢麒麟 舞」研究計劃於2018庠10月起啟動,並獲西貢區議會撥款130,000元贊助。活動計劃包括教授青少年麒麟文化的「麒麟私塾」以及出版《西貢‧ 非遺傳承計劃:西貢麒麟舞》刊物等內容,書內總結了西貢、坑口區內 麒麟團隊與麒麟舞的歷史。新書發佈於今天(3月6日)舉行,其封面亦由區內院校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同學設計,亦可藉此加強他們對西貢區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