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香港】近乎絕跡的「三支香」 公屋晾衣裝置你有無用過?

撰文:廖俊升
出版:更新:

六十年代起,俗稱「三支香」的插筒式晾衣裝置,首次出現於香港公共屋邨,更成為公共屋邨晾衣的主要設備。居民把三支長晾衣竹,插在大廈外牆的筒口中,再把衣物被單晾在竹上,衣物飄揚的景象,成為香港屋邨一大特色。隨著社會變遷,晾衣的安全問題日甚受到關注,開始以新型晾衣架,取代「三支香」,避免晾衣墮樓的危機。如今,「三支香」在本港也近乎絕跡。

「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版主、攝影師梁瑋鑫William在著作《邨越時光--一種屋邨情懷》中提到,「三支香」的插筒式晾衣裝置,早於六十年代建成的蘇屋邨中可見,更在後來1964面世的第三型徙置大廈開始,「三支香」便成為了本地公屋的標準晾衣設備。三支晾衣竹插於孔內,懸掛於大廈外牆半空,晾曬著不同顏色和花款的被子,以及一件件的衣物,隨風而動,此晾曬景象和文化更有「萬國旗」之稱。

飄揚中的衣物被單,晾曬景象有「萬國旗」之稱。 蘇屋邨綠柳樓,在60年代起有「五支香」的設計。(梁瑋鑫William所攝及提供相片)

William多年來以攝影紀錄香港屋邨變幻,他對「三支香」也有深刻的印象。William對《香港01》表示,香港早期的出租公共房屋為徙置大廈,第一型的7層徙置大廈,並未出現「三支香」設計,而在60年代,發展至第三型徙置大廈,公屋開始有獨立騎樓,「三支香」便開始出現和流行起來;此外,同期較高級的公屋,如彩紅邨和蘇屋邨,以及少量房協的公屋,如樂民新邨及勵德邨,也有「三支香」設計。

90年代和諧式公屋也有「三支香」,圖為湖景邨。(梁瑋鑫William所攝及提供相片)

雖然插筒式晾衣裝置有「三支香」之稱,但其實也有部分屋邨會有不同數目的插孔,故有「四支香」、「六支香」或「兩支香」等設計。William表示,不同的樓宇設計,會有不同的晾衣裝置,他舉例說,80年代一些弓字型設計公屋,也會有「四支香」的設計,不過有關設計,都統稱為「三支香」。

蘇屋邨綠柳樓,在60年代起有「五支香」的設計。(梁瑋鑫William所攝及提供相片)

William說,小時候對「三支香」的第一印象是從外婆晾衣而來,昔日他們住於舊式公屋,外婆要站在椅上,把衣物晾出窗外面;而在長大後,開始拍攝屋邨景象,能夠看到「三支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其晾曬的情景,它們會有很強的立體感。他解釋,三條晾衫竹垂直插於大廈外窗的插孔上,再把被和衣物晾曬,構造出非常豐富的畫面。

William指,「三支香」設計外觀相當具立體感,拍出來的畫面非常豐富。(梁瑋鑫William所攝及提供相片)

隨著社會發展,以及關注到「三支香」晾曬的安全問題,房屋署也陸續更換不銹鋼晾衣架,取代「三支香」。對於此屋邨特色逐漸消失,William雖感到可惜,但也明白其意義。他說,「無咗個特色係可惜,現在用不銹鋼晾衣架,亦都有人投訴唔夠位置晾衣,唔夠『三支香』空間大,幾張被都晾得。現時因為安全問題,經常有人因晾曬時失重心墮樓,所以要更換。雖然安全咗,但未必可以做到相同功用。」

市民把衣竹插於插筒內。(梁瑋鑫William所攝及提供相片)

使用「三支香」晾衣所需的力氣與平衡較現時使用的不銹鋼晾衣架更大,居民或要俯身向窗外,而衣物被單也有一定重量,發力收回時可能會失去重心,甚至墮樓。2013年10月及11月,分別有兩名婦人,在牛頭角樂華北邨及將軍澳寶林邨,使用「三支香」晾衣時,失重心墮樓身亡。基於安全考慮,當時社會也出現以晾衣架取代「三支香」的聲音。

根據房屋署數字,在2004之前,約有55萬個公屋出租單位採用三支香,直至2014年,仍有約51萬戶具備三支香。到2016年,房屋署提出,在指定樓宇類型大廈,包括和諧式、新和諧式一 型、新和諧式附翼、新十字型大廈、單方向設計大廈、小單位大廈及非標準型樓宇的租戶,拆除不符合房屋署指引安裝的晾衣杆,包括俗稱「三支香」的設計。

「三支香」晾衣裝置日漸被不銹鋼晾衣架取代。(廖俊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