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街道選樹指南」列街道合適樹種 樹博士:指南如炒冷飯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9月颱風山竹襲港,我城被強風吹得遍地林木,估計塌樹數量達54,000棵。十年樹木,城市要回復本來綠意盎然的城市面貌需時。為配合各政府部門實行補種計劃,發展局轄下的樹木管理辦事處將推出「街道選樹指南」,向各政府部門提供種樹指引,就著不同的都市街道環境推薦不同樹種。局方指,一共有80種樹具備能適應都市街道環境的能力。不過有「樹博士」之稱、教育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就批評:「如果指南只單方面提供樹種資料,沒有提到如何配合種樹環境,其實毫無作用。」

發展局自2016年開始編制「街道選樹指南」,預計12月初推出供各政府部門使用,為香港各類街道挑選合適樹種提供指引。指南內列出80種適合於街道種植的樹種,當中約一半是原生品種,局方回覆「01社區」查詢時指,希望令街道樹木更多元化,以增強植物群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和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力。

9月山竹襲來,市內大量樹木倒下,政府部門即將補種樹木。(鄭子峰攝)

指南列80種樹 樹博士:欠缺多樣性

指南由園境顧問公司撰寫,建議種植的樹種包括楓香、潺槁樹及小果鐵冬青等等。指南上具有80種樹種,樹博士詹志勇就批評,數量太少,局限了樹木的多樣性:「香港是亞熱帶濕潤地區,本港原生現存樹種具有400種,物種豐富,為什麼指南只列出80種樹種?」他同時質疑指南中選樹標準的可靠性:「什麼樹適合高密度市區,什麼樹開花較美觀,他們又如何評估?」

本港原生現存樹種具有400種,物種豐富。(吳鍾坤攝)

批政府研究為「炒冷飯」

過去有不少於政府部門都曾研究過樹木種類,包括市政局分別在1988年及1994年出版的 《香港樹林彙編》和《香港市區冠軍樹》及漁農處1993年出版的《香港植物名錄》。詹志勇認為,今次發展局再出版選樹指南有「炒冷飯」之嫌:「樹種資料過去有不少專家曾作過研究,樹種資料已能充分掌握,政府研究重覆又重覆,真是莫名其妙。」他又指,政府部門各自為政才是問題重點:「各部門沒有就地理環境,如空間及土壤條件作研究,缺乏科學化及客觀性選樹,最終成一盤散沙。」

詹志勇指,種樹時配合種植地點同樣重要,他批評,政府過往的種樹方法是「亂咁嚟」。(吳鍾坤攝)

詹志勇:不單是選樹種,亦要配合種植環境

不僅選樹,詹志勇指,種樹時配合種植地點同樣重要,他批評,政府過往的種樹方法是「亂咁嚟」:「政府以往經常在細小的種植環境種細葉榕,但細小的空間根本無法種植大樹;另外一些迴旋處明明有很大位置可以種棕櫚,但卻只種植矮小的樹叢,種植環境與樹種互不配合,反而會令樹容易出現毛病,政府應該認真對待種植的基本問題,今次的補種樹計劃不要再胡來了。」他形容種樹的人須像「媒人」一樣,要樹種與種植地點互相配合,例如小空間擴大後才種大樹,若不能擴充,就種植中小型的樹木,才能做到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