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沛良|疫後香港需打造獨特旅遊體驗
旅遊業是本港四大支柱行業之一,對促進經濟增長、保障就業市場起到重要作用,2019年本港旅遊業佔GDP約3.6%,僱用人數佔整體就業人口約6.0%。過去幾年,疫情令旅遊業陷入寒冬,停滯不前。2021年旅遊業佔GDP的比重跌至0.1%,其就業人數亦大幅縮減,約佔整體就業人口的0.6%。及至年初香港全面恢復內外通關,社會各界都對振興旅遊業有很多期待,希望可以逐步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
來稿作者:陳沛良
本港租金一向位於全球前列,戴德梁行日前發表《全球主要零售大街》報告指,香港尖沙咀在今年全球最昂貴購物地段排名第三,在亞太區蟬聯第一;銅鑼灣和中環則分別在亞太區排名第二和第八。本港商舗租金雖然於疫情期間有所回落,全面復常後已逐步回升並有持續上升的趨勢。不過,本港市道恢復情況卻未如預期,今年前九個月的訪港旅客僅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五成左右,尖沙咀廣東道一帶商舖空置率仍達約10%,同時旅客的觀光模式和消費需求,亦與疫情前有較大變化。
疫後旅遊模式轉變
旅客重臨香港,不再熱衷於「買買買」,尖沙咀廣東道名店少有再大排長龍。香港一直以來都有「購物天堂」的美譽,但近期受到美元強勢的影響,港元在與美元掛鈎之下匯率亦較高,奢侈品價格相對其他旅遊城市高,大大影響了遊客來港消費意欲。價格優勢不再,同時香港亦面臨跨境電商、海南免稅島等其他地方的激烈競爭,購物吸引力自然下降。
誠然,貨幣匯率在短期內對旅遊業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匯率是難以控制的因素,亦引證只靠購物去吸引遊客,欠缺持久性和獨特性。面對旅客消費模式轉變,我們要探討的,是如何從其他方面去打造香港獨特的旅遊特色,提升香港的旅遊競爭力。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
打開小紅書等內地社交平台,不少旅客分享他們來香港旅遊時的攻略:例如「跟著港片去旅行」、「跟著港劇去打卡」,不少人熱衷去旺角、油麻地警署、麥當勞道等特色建築物和街道打卡,甚至有法律背景的旅客去到高等法院旁聽聆訊。種種新奇的旅遊攻略,都反映了遊客對香港獨特文化的興趣,並追求深度遊及個人化的旅遊體驗。
筆者見到當局亦順應新的旅遊趨勢,今年上半年香港旅遊發展局與小紅書推出的「香港旅行時光機」和「藝起遊香港」兩個項目大獲好評,帶來超過兩億的總曝光度。早前旅發局和小紅書再次合作,以城市漫步(Citywalk)為主題,推出五條具有不同特色的「香港漫步指南」路線,獲得良好反響。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薈萃的國際都市,傳統和現代文化隨處可見,這些正正就是香港獨特的吸引力,將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可為旅客創造更豐富多樣、新鮮的旅遊體驗。有早前的成功經驗,筆者認為當局要更加深入挖掘香港潛在的文化要素,包括廣為流傳的影視作品、建築物背後的歷史文化等,對遊客熱衷的打卡點進一步整合成為文化旅遊線路,藉助社交媒體大力宣傳。同時亦要做好各項設施配套和秩序安排,令旅客有滿意的體驗。
推廣藍綠色旅遊
此外,香港擁有大量獨一無二的自然風光和郊野公園,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山峰、離島等離市區不遠,城市景觀與自然風光並存,甚至半個鐘就可以抵達,交通便利,並且大多不收入場費,受到不少內地和國際旅客歡迎,有天然優勢發展綠色和藍色旅遊。不過當局目前的規劃較為粗放,欠缺旅遊元素和旅遊配套,例如洗手間和旅客服務中心不足、郊野通訊網絡不穩定、缺乏自然生態資訊等。在最新公布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中,當局提出要在北都建設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筆者希望當局更為系統規劃和細緻部署,擦亮自然風光這張名片。
發展旅遊業,除了提振經濟、帶動就業,亦是向世界說好香港故事的一種途徑。政府和社會各界要共同努力,發掘香港更多獨特之處,吸引更多旅客來香港旅遊觀光,親身體驗香港文化、欣賞自然風光,讓旅客成為真實香港故事的接收者、參與者和傳播者,向世界展示香港的獨特魅力。
作者陳沛良是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界別)。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