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澳總理訪華料關係回穩 中澳開啟新階段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將於11月4日至7日訪華,這將是2016年以來澳洲總理首次訪華,也是1973年澳洲總理魏德倫訪華後第50個年頭。外界評價,中澳關係將走出陰霾,開啟全新50年。

1972年,魏德倫當選澳洲總理,並在數周後與中國建交,於1973年首次率政府代表團訪華,魏德倫也稱作「中澳建交之父」。那時候,澳洲對中國的承認也是跟著尼克遜走。因為在1972年2月,時任美国總統尼克遜就已經訪華,並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隨後,魏德倫也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這在那個冷戰的年代是一個大膽的決定,對當時被孤立的中國而言有很大意義。所以,中國一直將魏德倫看作親中的代表人物。

回顧過去的50年,中澳關係有過熱火朝天,也有過多事之秋。

對中國而言,澳洲的存在感更多是在2000年後,霍華德就任總理。在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中澳關係整體堅強有力,尤其是隨着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到來,以及大量中國留學生來到澳洲,使得中澳民間交流廣泛、深入,中澳雙方政治經濟往來穩定。在那個年代,中國文化在澳洲也極受歡迎。澳洲各大城市均有唐人街,中國的節慶活動非常受歡迎,從1997年到2017年是中澳關係的黃金二十年。

這期間,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率先強勁復蘇,使得包括銅、煤、鐵礦石、原油、木材等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得以提振。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當時陷入困境的澳洲得以擺脫經濟危機,並沒有受到太多的牽連。從這個層面來說,中國的復甦幫到了澳大利亞。這從另一方面反應了,中國的崛起給澳洲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換句話說,澳洲是中國崛起的直接受益者。

也就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澳洲看到了中國市場的潛力,開始拋棄一邊倒向美國的戰略,在中美之間開始左右搖擺,選擇「平衡點」。

坦白說,中澳兩國經濟的互補性非常強。中方需要澳洲的礦產和木材等,澳洲需要中國的市場和技術。澳中雙方有著廣泛共同利益,合作覆蓋經貿、服務業、教育、人文、氣變等諸多領域。倘若兩國合作,前景一定非常廣闊。

但是,澳泱一邊享受著中國崛起的紅利,另一邊卻在遏制中國崛起,對中國採取冷戰思維,將中國視為假想敵。這塑造了澳洲「兩面派」的對華投機行為。對此,中國多次警告澳洲,但卻沒有得到正面回復。

澳洲之所以遏制中國,主要是認為中國會威脅到它的安全。澳洲似乎總有著一種「紅色恐慌」的幻覺。這種幻覺在美國的印太戰略背景下,變得愈發明顯。

在美國重返亞太後,澳洲的達爾文軍事基地成為美國牽制中國的重要支點;之後,澳洲加入美日印澳四國同盟,用以對抗中國;在台海局勢上,澳洲多次挑戰中國底線,對中國進行施壓;澳洲與美、英形成了三方安全夥伴關係……這些都是澳洲對中國制衡的直接證據。這樣的事情還有太多太多。

其實,這也反映了美國試圖左右澳洲的對外關係。本次阿爾巴尼斯訪華前,就先去到華盛頓,獲得拜登對其訪華的理解和允許後,才來訪華。這足以看到美國一直試圖左右澳洲的對外政策。

但是,我們要以建設性的眼光看待兩國關係,不能只看過往,要以樂觀的心態看待兩國未來。

自去年阿爾巴尼斯上台後,對華採取相對友好態度。相應,中國取消了對澳洲煤炭、木材和大麥的進口限制,以及兩國在葡萄酒關稅上達成協議,兩國關係似乎開始回暖。前幾日,成蕾的獲釋也讓中澳關係前行了「一大步」。

我們鼓勵阿爾巴尼斯的「破冰之旅」,這揭示了澳洲又要開始重新平衡中美關係。這給我們一絲樂觀的想像。這可能與這位總理的經濟學背景有關,他應該更懂得市場的重要性,更擁有一個聰明且靈活的頭腦。

我曾經在文章《中澳關係趨緩 澳大利亞努力尋求中美「平衡點」》中談到,澳洲就像一個「不倒翁」,澳洲的對華政策大部分取決中國是否崛起。當中國崛起,澳洲就會平衡中美關係,甚至轉向中國;當中國滯後,澳洲就會立即偏向美國。當然,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在經濟和外交層面,中國逐漸在美國阻礙中成功突圍。現如今,雖然美國的經濟增長較強勁,但政策的持續性不足,經濟增長後勁不足,民眾實際收入並沒有提升,美國反而深陷戰爭泥潭。這也時刻提醒阿爾巴尼斯迅速調整中美平衡政策。

縱觀中澳彼此在亞太地區巨大的利益,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在經濟舞台的崛起和外交上的成功突圍,其在地緣政治上的突出作用將會愈發明顯,這些都將左右澳洲在地緣政治上的搖擺。未來,阿爾巴尼斯政府將會奉行大國同盟策略,以及努力保持中美平衡的策略,以實現澳大利亞的利益最大化。

作者劉佳星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