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合作加強城市氣候適應能力 應對酷熱及極端天氣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氣候變化下氣溫持續飈升,2023年7月6日剛錄得全球有紀錄以來的平均最高溫。加拿大、歐洲、夏威夷州茂宜島等等大火不斷。往日災難片中人大規模遇難、避難的景像,現在於各國重現眼前。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亦指,形容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的時代結束,全球沸騰(Global Boiling)的時代已經到來。而放眼香港,今年夏天7月亦是有紀錄以來7月份的最高氣溫,錄得市區最高氣溫36.1度。而應對酷熱天氣,各界需要合作加強城市基建的氣候適應力。

來稿作者:何紫晴

避暑空間不足 市民避無可避

現時全港只開放十九間社區會堂和社區中心作臨時避暑中心。除了元朗以外,每區只有一間臨時避暑中心,不足以供以一區的有需要人士使用。而且部分臨時避暑中心位於偏遠不便地點,同時也遠離對酷熱較高風險的不適宜居住的區域。在極端天氣下 ,年紀老邁或行動不便人士較為難以前往。

此外,臨時避暑中心並非真正「全日」開放,還是限制於「在不影響社區會堂和社區中心服務的前提下,臨時避暑中心會於日間提供未被租用禮堂,活動室及公共空間等,讓有需要市民避暑」。如以上列明空間被租用,市民只可在臨時避暑中心走廊空間有座椅的位置休息,更有職員建議過市民到公共圖書館。全港只有八間正式特設及全日開放的「額外可作日間避暑的社區會堂/社區中心」,可惜當中只有一間是位於市區內,比起新界來說,市區相對炎熱得多。故此,社區氣候應變關注組(關注組)希望政府加設臨時避暑中心數量,尤其是開放更多日間特設臨時避暑中心,以供弱勢社群在酷熱天氣下於有冷氣和遮蔭的空間休憩。

開放社會的「第三空間」 提升社區氣候應變能力

關注組亦於今年夏天繼續推動「夏日休息站」作為避暑空間,讓街坊、基層家庭、劏房戶或清潔工等弱勢社群在酷熱天氣下,即使不作消費都有空間可以休憩喘息。關注組至今與不同非政府組織和小店合作,於各區設立8個夏日休息站。關注組亦於多處設立防暑物資捐贈箱,市民可以到該地點作捐贈,或提取所需物資。

「第三空間」是指居住和工作地點以外的非正式社交場所,如商場、書店、咖啡店、社區中心等。關注組希望政府加設日和夜臨時避暑中心數量,亦應搬遷到更方便酷熱高風險人士的地點。民政事務處可考慮開放更多在不適切居所集中區鄰近的社區中心,或公共場所如體育館、市政大樓、學校大堂、地區康健中心等作避暑用途。去年關注組與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了民意調查,研究報告指出七成的受訪者支持政府在酷熱天氣警告晚上開放公共場所,方便鄰近有需要市民前往借宿。另外,關注組亦希望香港物業管理公司於商場開放更多公眾休息座位,不以消費為前提為公眾提供有冷氣和遮蔭的避暑空間。

急需跨政府部門的氣候適應政策

《氣候行動藍圖2050》著重於興建大型基礎設施以加強氣候適應和韌性,卻忽視社福服務和社區參與的重要性,如建立防災資訊平台和社區互助的應對措施等。而全球各城市亦陸續推行具創意的氣候適應措施:廣州領先推出「酷城行動」(Cool City Action) ,而紐約和巴黎則分別實施「紐約市涼爽社區計劃」(Cool Neighbourhoods NYC) 和「緊急熱浪計劃」(Emergency Heatwave Plan) 等計劃。

為了有效應對日趨嚴重的極端天氣,港府需要立即採取行動,執行跨政府部門的氣候減緩及適應措施,以保障市民的健康。

作者何紫晴是社區氣候應變關注組的成員,現於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修讀氣候變化碩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