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言廣達|疫後學童精神健康的重要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開學不久,假如家長於這幾天發現自己的子女情緒低落、心慌意亂、無緣無故發脾氣,有機會是學童因開學而產生「開學焦慮」。試想想,過去三年的疫情下,學童比以往更少參與群體生活,產生「社恐」情況不足為奇,學習壓力的增加和社交環境的變化,導致許多學童面臨著心理健康的挑戰。他們可能經歷焦慮、抑鬱、自尊心下降等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關注和解決,可能對他們的學業和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來稿作者:黃進達

重視學童防微杜漸 阻斷家庭社會問題

有報告指出,每七名香港人當中便有一個面臨焦慮問題,當人們意識到自己存在焦慮問題時,就應立即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來排解。源自壓力的精神健康問題從來不容忽視,但往往難以洞悉主要的壓力來源,比如來自朋輩影響、學習環境、他人期望等。學童的精神健康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識別和介入,可能會對他們的長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在他們的成年階段都持續存在或加劇,影響他們的工作、人際關係和整體生活質量。

在社會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日後精神科求診個案只會愈來愈多,從而增加醫療負擔。在香港面臨人口老化問題的背景下,社會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加,對醫療資源和服務的需求也相應增加。這對於已經面臨人口老化壓力的社會來說,將增加醫療資源的需求和相應的財政壓力。

近年來,精神病患者的數量與日俱增,這讓筆者聯想到許多成年罪犯在孩童時期可能經歷了壓抑和負面情緒的累積,這些心理問題在成長過程中並未得到適當處理和安撫,最終導致他們在成年後的某一天情緒失控,從而犯下嚴重罪行。政府如能從小做起、防微杜漸,及早處理學童精神健康問題,那麼政府用於防範未來社會犯罪率增加,以及解決精神病康復者就業困難的問題,也就可以輕鬆一點。

家校是洞察學童問題的第一道防線

對於學童而言,日常最常活動的空間只有學校和家庭,換言之,家長和教師對於觀察學童的精神狀態並施以支援,是最直接且最有效的媒介。筆者認為,家校合作可以「全天候」觀察學童的精神狀態:在家在校,提供一個支持性和包容的學習環境,讓學童感到安全和受到尊重;多聽多講,幫助學童瞭解和應對壓力、情緒管理等方面的挑戰。這些都是可以輕鬆做到的事情。

然而,家校雙方同樣需要自我警惕的,是要更重視學童的社交需求。學童之所以「社恐」,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對於處理人際關係和友誼感到陌生,在繁忙的課業當中,抽出時間供學童參與群體生活和課外活動,而非操練式和奪分式的競賽,這在教育的標準上對於家校雙方實屬一大挑戰。不過,筆者認為,學童如能得到一個友善的成長環境,只要扶養他們精神健康,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心理狀態,促進全面的成長和發展,對於他們的學習表現、個人成長乃至終身幸福,都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們經常聽到由學童情緒問題引發的悲劇,包括學童在地鐵上以一種老成的語氣向大人哭訴自己壓力很大,這實在令人心酸。社會應提高對於學童這種情況的意識,並及早介入,而不應只等再有學童自殺才作事後孔明。在此,筆者特別感謝一眾為返校學童給予更多耐性和支援的家長、老師和社工,你們辛苦了。

作者黃進達是經民聯旅遊事務委員會主席、香港菁英會副主席、重慶市政協委員及全國青聯委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