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黑色暴雨暴露了香港頂層管治質素問題
懸掛颱風蘇拉十號風球之前,特首李家超公布一系列的措施去應對颱風,成立專組,好像非常有組織。十號風球過後,香港市面並沒有出現什麼大狀況,大致平安。可能正是政府對市民作出期望管理,推高了大家對十號風球的危機意識。當十號風球橫過並未造成像2018年颱風「山竹」的破壞力,大家鬆一口氣,政府也鬆一口氣。
政府對颱風蘇拉的對應,原本令市民以為香港管治有一定水準和質素。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相隔一周後,發生一場世紀黑雨,完全暴露了香港管治的核心問題。
黑雨當晚,由十一時開始至凌晨四時期間,在社交媒體已經上載了大量暴雨災情的資訊;尤其是四點之後,各區街道洪水暴發。但是政府遲遲推延至早上5時30分才宣布停課,其實很多交通工具,尤其是載客量最多的港鐵,基本上已經不能正常地運作,必然會影響當天上班上學的情況。為什麼政府要等到早上5時30分才宣布停課呢?這個時間是由誰決定呢?
筆者在凌晨四時打開社交媒體一看,已經滿目災情。那程度比十號風球更嚴峻,香港正在發生一場大型災難。政府應及早宣布停工停課,而不應拖延。到底是誰在拍板停課決定?停學是教育局決定?停工是勞工及福利局決定?還是政務司決定?是特首決定?相信政府應該要向大家作一個交代。
這場黑雨影響最大的是基層打工仔,中高層職人可以在家工作,僱主也一些合理的安排。有些人說若果宣布「極端情況」後,有些基層工種人士不上班反而會加速災情,這個說法不合理。政府應該有一個協調大佈局,例如發生大型水災時,渠務署、食環署、路政署等部門應該有緊急應變措施。政府說要改善地區行政,地區區長應該負起各區的指揮防災工作,應該由地區專員(DO)負責,DO要對當區的市民負責;地區行政體制應該有一個團隊去落實工作。
看看今次災情,似乎是傳媒很積極報道,但政府只是出來呼籲大家要留在安全地方,卻對於具體的災情、各區水浸問題沒有處理。什麼是緊急災難應變?就是在猜不到的情況下發生災難,才是對應變措施的真正考驗。一些早已預知的災難,例如颱風,可以預先作預防。但是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暴雨,才見到政府的真章。
其實用邏輯推理一下,一場下了四個小時的黑雨,一定會引起狀況和意外。政府為什麼不馬上宣布一系列措施,而一定要拖到早上5時30分?其實那些時候九巴與電車已經宣布停駛,港鐵只提供有限度服務,難道上班和上學人士可以沒有影響嗎?
目前李家超政府有個特色︰好像很積極地工作,但是出來的成果並不像預期。例如房屋政策,23萬宗公屋輪候申請,但政府建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就說得好像可以解決房屋問題。另外,向國際推廣「Happy Hong Kong」、「Hello Hong Kong」之後,還有「香港夜繽紛」,做了一些動作,但實質上帶來什麼效果?長遠有什麼正面效益?特首可以告訴市民嗎?特區政府仍是見步行步。有時候甚至用「大石砸死蟹」的條例扼制行業發展,例如去年發生MIRROR事件後,康文署加強監管,意思就是加強工程師以臨時建築物條例去監管舞台佈景,這是全世界獨有的監管方法。
不檢討自己做錯什麼,而把錯誤外判給市民大眾,是香港政府的施政特色。李家超上任已一年,這種風氣仍未見有多大改變。官員們只關心是否需要負責而不是問責,他們要有「權」但不要「責」,這是香港目前施政的一個大問題。
今次雨災讓人看見香港前線公務員,例如消防處、渠務署的公務員非常積極,奮不顧身去救災,這是值得嘉許的。但現在香港管治問題不是前線公務員問題,而是頂層公務員以至問責官員的質素問題。他們懂得說一些漂亮話,出席很多大型活動,但對前線工作有多大興趣?政府設立很多委員會,都是找一些社會賢達和成功人士,而他們的思維是如何加強監管與及設更多限制。
香港缺乏良好政治領導和政策導向。每一件事情都是辦一個活動便解決了。然而,到訪東盟一次不等於香港完成了東盟政策,開了一個創科研討會也不會就出現創科產業;就算舉辦了20次人工島研討會,人工島也不可能順利興建。這種開會式、文件式、活動式的管治導致香港下沉。
這場黑雨完全暴露了香港的問題。雖然民間並沒有出現很大的反動,但是大家看見市民真是怨聲載道,而政府官員遲遲沒有出來說什麼話,也沒有落區考察,他們在做什麼呢?決定「停學停工」的條例,是否需要修訂修改?當晚已經有立法會議員呼籲政府盡快宣布停工停課,但原來香港只可以在颱風吹襲的情況下才能宣布停工停課。那麼在國家安全的框架下,若果發生大型災害,例如恐襲、核輻射洩漏或者其他大災難,如何應變?政府有沒有一定指引?我相信政府需要交代。
我十分擔心一種風氣,內地官員說什麼、內地領導說什麼,香港政府官員像鸚鵡學舌一樣跟着說,說完之後可能舉辦一個公眾活動、辦一個研討會就等於完成工作。這種風氣不值得嘉獎。例如最近新田工業區辦諮詢,其實又是在拖下去,拖到2035年,2035年離2047年不遠了。面對目前這種局面,香港市民恐怕寧願用內地的城市管治模式來管治香港,相信那比只辦活動、不做具體策略研究的管治方法更有效。
香港許多政策仍停留在90年代。什麼時候紙本政府才可提升為電子模式管治?內地已經電子化,香港政府仍然以紙為本管理,這個問題應該由誰去解決?正常來說應該是由政務司去統領公務員體系進行改革,檢討如何有系統地推動電子化。是不是由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集中精力找專家研究如何令政府提升應用科技能力?是否可以由大數據開始去做?做一些實事才能令市民對政府有信心。看見一位病人咳嗽吐血時,倘若醫生只給他一些喉糖,說吃了便會復元,大家覺得這是一個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嗎?當然不是。
特區政府目前大部分政策都是用這種喉糖方式去應付,希望只是李家超上任後的一個短期措施。今年的《施政報告》必須要有一些更長遠計劃,不要以為辦一個活動就可以解決問題。目前香港最重要的是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從這場暴雨可以看見,地區管治及頂層領導都需要加強,要有真正應變災難能力和政治領導決心。
2019年的事件和2020年爆發疫情,暴露出各種施政的系統性問題。究竟應該由誰去負責進行系統性檢討並進行改革?現在很多市民北上,將香港和深圳作一比較,發現香港非常落後。深圳有其管治的優勢,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即可吸收國際管治方法,也應該同時向「一國」學習優良的管治方法,才是正道。若果香港維持只辦活動、只做文件、只做大型工程基建,不去處理實質的管治軟體問題,只會繼續沉淪下去。
災後政務司司長開記者會而不落區視察,本身已是政治公關的大失敗。在記者會上,司長非常自保地重複「五百年一遇的黑雨」,言下之意政府今次沒有做錯。記者不停追問,官員們也沒有解答為什麼要到早上5時30分才宣布「極端情況」,勞工處要到早上7時才發布勞工指引。若果政務司司長是負責統領這次暴雨安排,他應該直接向市民道歉,而不應該把責任推給天文台和渠務處。說到底,停工是一個政治決定,由晚上11時開始暴雨不斷,凌晨4時香港許多地區嚴重水浸,作為一個有政治判斷能力的官員,便應該馬上宣布停工和停課。
政務司司長大可以簡單地說︰這是五百年一遇的災難,做得不好希望大家可以原諒,向市民鞠躬致歉;並應該落區巡視具體情況,讓記者一起去採訪,而不應該在政府總部辦一個讀新聞稿的記者招待會。市民大眾看了之後只會更加生氣,覺得香港政府高層根本對市民不關心,只把所有責任外判給僱主、外判給黑雨氣象、外判給天文台。下了四小時的黑雨是客觀的科學事實,不能抵賴,但那些政治決策根本和天文科學無關。
所以,政府今次是做錯了,做錯便要認,認便要改,改之後要檢討成效,這才是有承擔的政治領導。目前這種你推我讓、「賴來賴去」式的管治方法,只會令大家對特區政府失去信心,讓一場世紀黑雨暴露出香港管治的核心問題。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