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搞活夜經濟升騰城市煙火氣 用貼地溫度提升消費熱度
這個暑期,夜經濟火遍神州大地,淄博燒烤、長沙美食不夜城、上海夜生活節等等「爆火出圈」,成為2023年內地消費復甦的一大增長點,反觀香港這座「不夜城」,在疫後卻越來越「養生」。
來稿作者:李湃豐
出乎許多人意料,香港這座「不夜城」在復常期間並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燈火通明。歸根到底,有四個主要原因,一是疫情後市民生活習慣的改變,不少人習慣吃住家飯、叫外賣,下班後早早回家,同時過夜旅客明顯減少。根據旅發局數據,今年6月過夜旅客只有140萬人次,對比2019年同期減少37%,導致過去在夜晚人流如鯽的蘭桂坊、旺角、廟街等「夜蒲」熱點,現在未到晚上10時,已顯得甚為冷清;
二是面對消費模式的改變,不少商戶會選擇縮短營業時間以節約開支,而人手的短缺已經令日間工作難以應付,更不用提延長夜間營業時間,近期對於政府搞活夜經濟的倡議,不少餐飲或零售業界均對此「耍手擰頭」;
三是在消費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過往傳統夜市如廟街、女人街等跟不上時代發展,售賣商品同質化嚴重,做工粗糙缺乏特色,環境衞生嘈雜混亂,難以吸引市民和旅客消費,傳統商場店鋪亦是「千篇一律」,連鎖店佔絕大多數,缺乏新意,降低了逛街購物的意欲;
四是香港物價高昂,連鎖快餐店食一餐飯都已經需要60-70元,連一杯奶茶咖啡都要40元以上,而到內地消費,即使需要約100元車費,但計算車錢和三餐的價錢都不夠香港兩餐的價錢,性價比極高。此外,內地除了食品價格相宜,連日用品、家品等等的價錢都比香港低,服務態度亦較為良好。數據顯示平均每日有16萬至18萬人次往內地消遣,每個人平均花費約860元,光是7月份港人北上消費的金額便能達至40億元,創造了非常龐大的經濟效益。
內地夜經濟之所以能夠成功落地,一方面政府在管理模式上拆牆鬆綁,劃定指定區域,設置臨時攤區,允許流動商販在一定時間和區域佔道經營,並提供水電、垃圾桶等,攤位可傍晚搭、清早拆,收市後攤檔負責其攤位範圍的衞生清潔,政府負責清洗公用及周邊環境,實現佔道經營規範有序、市容環境乾淨整潔、市民生活方便快捷、城市消費更加活躍、市井氣息更加濃厚的有機統一。
另一方面,各個夜市獨具特色,例如長沙超級文和友,將地方傳統老城風光融入到餐廳中,搭配地道美食,造就獨特吸引力;在廣州荔灣區茶滘街道花地人家廣場,一片近千平方米區域,大量茶飲、小吃、非遺文創、遊戲等各類夜市消費產品隨處可見,新能源汽車品牌、公益組織亦紛紛到場展出和宣傳,讓夜市呈現新意;深圳近年興起的車尾市集,讓不少年輕人即使成本有限亦可踏上創業之路,帶動更多年輕人有新式夜生活,搭建的小舞台每晚有不同駐場歌手演出,推動了文化、餐廳、零售等發展。調查顯示,2023年上半年,廣東夜間文旅消費支出佔全天文旅消費支出的比重為61.62%,夜間文旅消費活力已超過白天。
為甚麼鄰近地區能以生氣勃勃、熱熱鬧鬧的夜市去吸引旅客,成為他們獨特的旅遊體驗,而香港卻只能原地踏步?港府想要搞旺夜經濟,首先在制度上需要逐步放寬對小販夜市的限制,規劃指定區域予小販經營墟市夜市,在噪音、衞生、酒牌等方面規定拆墻鬆綁,同時做好公共服務配套,包括延長公共交通深夜服務時間、設立夜市區域至城市交通站點接駁小巴專線,為夜市留住消費者,促進夜市經濟。宣傳上,則要積極向海內外發出邀請,開展美食、文化、時尚等夜經濟系列活動。
除了夜市,政府也需要推出資助措施,鼓勵大型商場、餐廳延長營業時間,在商場戶外或天台區域舉辦各類夜市,大屏幕直播熱門體育盛事,加推戲院午夜場優惠等,長遠改變市民疫後「早歸」的生活模式,有了更多「夜貓子」,才有可能發展好夜經濟。
搞旺夜市除了制度拆牆鬆綁外,也要尋覓創造適合年輕人的聚腳點,西九文化區、觀塘海濱花園、西貢海濱長廊、中環海濱活動空間,交通相對便利,可按當區特點主辦主題夜市。活化廟街、女人街傳統夜市,引入奶茶經濟、港潮文創、街頭表演等元素,並提供地道港式美食,用多元模式打造全新港版夜市,一方面能夠帶動當區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能打造維港新的熱門「打卡」地,讓市民遊客感受城市夜間魅力。
此外,不少市民和旅客都懷念曾經香港90年代霓虹燈街景和九龍城寨風光,建議政府可以和商界商量在香港打造類似「超級文和友」的 「餐飲+文創」 商業綜合體,主打「沉浸式」懷舊風格裝修,再現昔日港片風光,並不斷組織各種主題活動,如文創市集、美食節、手工作坊等,吸引各種喜好顧客,締造多贏局面。
夜市不僅是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城市溫度,也是現代大都市的文化和氣度的體現,過往特區政府在西九引入的美食車走高端化、價錢高的路子,換來的是低人流生意少的敗局,希望特區政府在即將推出的夜經濟政策中汲取教訓,多參考內地和外國成功案例,了解港人和遊客真實消費需求,釋放民間靈活創意,以風土人情拉近人心距離,以城市溫度提升消費熱度。
作者李湃豐是香港廣州青年總會政策委員會委員、立法會A4聯盟研究部主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