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中方須重視東南亞華社的心聲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新加坡第四代領導人接班正有序地進行中。以副總理兼財長的黃循財為領軍的接班團隊正逐步在各部門、各領域走在前頭,向國際社會展示新加坡未來領導團隊的施政能力與政策制定。特別是在過去三年,新冠病毒(COVID19)在世界各地大流行期間,新加坡第四代領導團隊面對這一場突如其來病毒侵襲的大考驗。

來稿作者:陳文坪

三年後的今時,再回頭檢視大流行期間的抗疫防疫政策,以及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對外開放、跨境流動等速度,新加坡第四代接班團隊,可說得到了良好考驗。在抗疫的過程,雖能做得更好,但比起其他國家來說,其領導力、應變能力已經是「走在他國的前方」。

5月11至13日,在日本新潟召開的七國集團(G7)財政部長與中央銀行行長會議,新加坡雖不是成員國,卻被G7邀請參加。這也是新加坡首次受邀出席G7會議。身兼財長的黃循財出席了G7財長會議。

他在會議上表示,「全球經濟正面臨極極多挑戰,已開發國家及發展中國家透過G7及二十國集團(G20)等多邊平台進行國際合作,以創造一個更完善及永續的未來,至關重要」。黃循財為亞洲以及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發出了一股「強烈」的聲音。

李黃先後訪華 中新務實合作

G7財長會議13日剛結束,黃循財即風塵僕僕前往中國上海、北京訪問,可說是日夜兼程。這是繼新國總理李顯龍三月訪問中國後,新方高層在短時間裏又一次官訪中國大陸。說明新中關係提升為「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夥伴關係」後,兩國在各領域務實合作、高層領導加強互訪互信的體現。

三年的疫情大流行打擊了各行業的發展,更中斷與終止了人民之間的來往。後疫情時代,新加坡自2022年4月1日重新全方位對外開放,迎接八方來客,至今已一年多。經濟快速復甦、國際旅客加速回流,入境機場的旅客月月在百萬的基礎上不斷增加,與旅遊相關的行業如酒店、餐飲、交通等服務也獲益良多。

而新加坡人民出國之行的那股慾望早已回到疫情前「說走就走」的心緒。看看通往馬來西亞的陸路關卡的兀蘭長堤與大士第二通道長長車龍鬚等待三至四小時通關就可清楚。媒體報道日本旅遊市場快速復甦,而新加坡旅客訪日的人數卻比疫情前還來得多,是對日本旅遊業的一大貢獻,更是另一個佐證。

中國旅遊入境尚未回復疫前

反觀中國大陸,在後疫情時代,對旅遊業入境條例的開放卻處處設限。目前只開放幾個「邊遠省份」、甚至「邊陲口岸」讓旅行團通關,其他的就必須事先申請簽證。這實在是「人為製造麻煩」,阻礙了獅城人民到中國探親、訪友、旅行的意願。中華文化成語精髓「損人不利己」,或許能更好詮釋。

新加坡對各國旅客的入境條例早已回覆到疫情之前。換句話說,當今的入境條例與三年前的條例是一樣的,甚至更加方便、快捷。

過去一段日子裏,新加坡高層在不同場合多次表達人民的心聲,希望中方儘快恢復疫情期間中斷的免簽條款,加速與增強民間的往來與聯繫,「搶回」因冠病中斷失去的各種機遇、機會,人民之間的情感交流。

新加坡副總理黃循財5月13日至17日訪問北京時,再次向中方領導人尋求恢復新中疫前簽證安排。不但如此,獅城民間也有強烈的要求。是因為過去三年裏,許許多多的親朋戚友、商業夥伴、學界交往、社團組織、民間團體都希望能再次面對面交流,與對方保持緊密關係。

其實,後疫情時代,中國許多官方暨商務代表團紛紛到海外招商引資,而首選都是新加坡。可見,新中兩地的商務往來獲得企業界、商社團的鼎力支持。

5月15日,福建省委書記周祖翼率領官方代表團蒞臨新加坡,就受到福建會館暨閩屬30多個社團的熱烈歡迎。福建會館會長蔡其生先生在致歡迎詞就呼籲,希望福建省委書記周祖翼能把新加坡民間、商社團的聲音向有關部門傳達,儘快恢復疫情前給予新加坡護照15天免簽事宜,讓人員流動可以更便捷來往、企業界人士也能更方便會面。話音落下後,與會者都鼓掌歡呼。這一心聲足以說明,民間冀望中方能儘早恢復疫情前人民往來的那種態勢,助力兩國人民長久來的情誼與福祉。

福建人在獅城華族的人口佔有四成,可見眾多。新加坡與福建省除了有商貿往來,還有更深一層的是鄉情紐帶,這是值得中方重視的。

無獨有偶,日前馬來西亞地方政府發展部長倪可敏在福建省委書記周祖翼率團訪馬時,也希望周祖翼協助爭取落實大馬人免簽證訪中國。倪可敏說:「這個利國惠民的政策,我相信會獲得馬來西亞廣大華社的歡迎。」

新加坡第四代接班團隊對未來新中兩國高層互信,不但深具信心,而且也積極推進。新國副總理兼財長黃循財說,新中兩國領導層互信的良性循環,推動了兩國互惠和適用的合作項目;若新一代領導人能維持這種高度互信,兩國將能推動雙邊關係向前邁進,實現把雙邊關係提升為高質量、前瞻性的目標。

這裏也寄語中方必須重視東南亞民間、華社的企盼與心聲,讓兩地的「鄉情紐帶」在後疫情時代,能不斷加強、綿延開來、源遠流長。

作者陳文坪是新加坡時事評論人,關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時事和經濟民生。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