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公共事業加價機制之不平等條約
2022年快將完結,每逢年尾「元旦起加價」懶人包紛紛出現,代表生活使費又要增加了。疫情以來,不少行業陷入困境,很多公共事業要申請加價以彌補不斷上升的營運成本,今年7月才加價的的士業,擬再加6元,坊間負評居多;相比之下,渡輪及巴士公司申請加價,市民似乎尚可接受,但要數加幅最瘋狂的必然是兩電,港燈及中電分別按年加價約45.6%及19.8%。食肆加價,你可另覓他選,巴士競爭對手眾多,例如電車小巴及有自動票價調整機制「護身」的港鐵,電費狂加你怎避呢?難道兩害取其輕,由港島搬往九龍嗎?
來稿作者:簡永哲
中電及港燈明年元旦起每度電電費分別平均增至154.4仙與197仙,按政府與兩電的現行管制計劃協議,2033年前的准許利潤水平為固定資產平均淨值的8%,而今次超乎想像的加價「申請」因屬於該框架內,故毋須行政會議審批。兩電近年除稅後溢利以百億計,疫情下電力公司可以繼續有錢賺,除因准許回報率保障外,另一主因是電力公司的燃料價格變動是實報實銷的,毋須經政府審批,並可及時轉嫁予用戶,這次加幅如此高,正正是燃料價格高企的後果。
坊間有人將巴士、渡輪公司與電力公司的加幅作比較,筆者認為是捉錯用神,根本不可混為一談。天星小輪2018年到2021年間累積虧損逾3,700萬元,超越其總資產,要倚靠債務維持航線服務,但其加價申請仍要經審批,當局會考慮其財政狀況、營運成本、公眾接受程度等因素。巴士車費調整機制亦有很多限制,提出加價申請後,政府何時審批沒有既定標準,例如九巴及龍運上次申請加價是2018年9月,結果龍運不獲批,九巴等近3年後於去年4月才獲批加價8.5%(經專營巴士豁免隧道費基金扣減後,實際加幅5.8%),這樣導致票價出現滯後,而等候審批期間九巴需自行承擔燃料價格變動的成本。
另外,兩電是「獨市」生意,巴士公司則完全不同,同業之間須投標經營路線外,競爭對手亦有很多,其中有政府做大股東的港鐵,本身具備先天優勢,坐擁大量非車費收入業務,其可加可減機制又確保每年票價調整幅度,而政府沒為巴士公司回報率設任何保證水平。這種情況下,巴士公司無法確定基本的回報水平,變相造成極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渡輪今次申請由現行1.8元加價至4.2元,據了解九巴及龍運是次申請加幅少於一成,大嶼山巴士則申請加價一成。對基層市民而言,渡輪及巴士是重要交通工具,價格變動關乎民生,巴士公司亦聘請大量員工,單是九巴已有逾萬名前線人員,而且今年也有加薪,政府應考慮完善專營巴士票價調整機制,設定審批時間上限,增加透明度,好讓市民有個預算,亦令巴士公司能及早計算營運成本,以保持財政穩健。
筆者是無車人士,最常搭渡輪及巴士,無人希望加價,但在油價及各種成本上漲下,實難以避免,唯有寄望加價後兩者有更多資源,提供更安全優質服務。至於電費加幅,大家都只能「硬食」,或者盡量在冬天少開暖爐,夏天不長開冷氣吧!2022年的年度單字是「躺平」,筆者預測,明年一定非「慳」字莫屬。
作者筆名簡永哲,現為自由工作者及公共政策顧問。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