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三隧分流小修小補 應從速確立第四條過海隧道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近日,政府表示計劃12月向立法會提交「三隧分流」方案,以不同時段不同收費的方式作分流,而最令人關注是,部分放風消息指在繁忙時段東隧和紅隧會加價20元,而西隧則會減價5元至10元。兩條隧道加價後,是否就能解決過海塞車的問題?坊間不同人士都對此計劃成效表示存疑。

來稿作者:張美雄

事實上,有不少駕駛人士指出是因為地理位置而選擇不同使用的過海隧道。例如本人服務的將軍澳及日出康城區,即使新的跨灣大橋將藍隧道落實後,落腳點仍是東隧入口位置,在實際的地理位置局限下,居民難以轉行西隧。由此可見,居住在九龍東及新界東的居民,因東隧和紅隧加價而轉行西隧道,本身的機會或意欲其實十分低。

另一方面,雖然西隧在繁忙時段減價,但預計收費仍高於東隧和紅隧,加上東隧和紅隧是大幅加價,變相令公眾感到有「寓禁於徵」的意味,不單加重懲罰了駕車人士,而分流方案亦有憂慮指未必能改變駕駛習慣。除此之外,有指新界西居民也擔心方案對將來西隧在繁忙時間出現擠塞的情況。

從速確立第四條過海隧道才是根治之法

近十年,政府在新界土地大力推動賣地建屋計劃,為了容納新增人口,新界東如將軍澳、馬鞍山、大埔,新界北如屯門、天水圍、元朗等有大量新入伙住宅落成,而港樓重心亦由港島、九龍等市區的人轉移了去新界區。然而,由於九龍中的啟德發展尚未成形,而北部都會區未落實之際,香港的核心商業區仍在香港島一帶。現時,每天數以十萬計車輛需要透過三條過海隧道進出港島區,不單造成很大的交通負荷,塞車問題亦愈來愈嚴重。

以將軍澳、西貢區為例,人口急劇脹漲,近年預計已超過50萬人口。區內居民如要過海,除了依賴早已飽和的港鐵將軍澳線外,便是陸路交通。在陸路交通方面,百億基建跨灣大橋將藍隧道雖然即將落成,能分流現時將軍澳隧道的車流量,惟出將軍澳後其落腳點仍是東隧入口位置,未能紓緩過海的塞車狀況。事實上,將軍澳仍有大量住宅項目即將落成,除了日出康城11-13期外,區內有四幅綠化帶亦改用途作公營房屋,提過超過一萬個單位,還未計未來80公頃商住用地的將軍澳137區,保守估計新增超過10萬人口。另一方面,入境事務處大樓及多個政府部門大樓也即將搬入將軍澳,工作人口也急促膨脹,現時的交通基建及鐵路網絡顯然是不勝負荷。

除了將軍澳外,九龍東也急促發展,觀塘舊區重建、牛頭角、九龍灣多個商貿項目陸續落成。在東隧現時已飽和的情況下,新界東及九龍東的發展將會令塞車問題病入膏肓,任何分流方案都只是止痛藥,惟有開闢新道路才是徹底大手術,對症下藥之法。

早前,筆者與規劃署署長會晤時,我提及到將軍澳137區的發展,應交通配套先行,考慮在此地區興建一條新的過海隧道,接駁至柴灣、小西灣等港島東一帶。雖然署長未有答允,只答覆會認真考慮研究,然而,言詞間理解到他們等一眾政府高官也深明塞車問題之死結,不能畫地自限,只有新的道路基建落實才能徹底解決。

新一份施政報告即將發佈,筆者期望政府能以新的思維和執行力去解決交通問題。與其小修小補,不如從速落實第四條過海隧道。只有基建配套適時更新,才能配合香港整體的發展,繼續為經濟創造機遇,帶動發展。

作者張美雄是西貢區議員、民生圓桌召集人。文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三隧分流方案小修小補,從速確立第四條過海隧道才是上上之策」。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