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聲道|疫情揭示公營醫療「冧檔」問題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近日疫情再次不斷惡化,每日單日個案已超過八千宗,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再次面臨龐大壓力。事實上,香港公營醫療系統一直缺乏足夠人手,日常醫療工作本身已令公營醫療系統壓力不勝負荷 ,加上新冠疫情發展反覆,最終導致醫療系統「爆煲」。而政府要真正達致動態清零,及避免疫情再次大規模爆發,就必須要對公營醫療系統作出深層次改革,積極增加本港醫療人手。

來稿作者:劉學廉

公私營醫療系統不均 市民只能選擇公營

香港公營醫療系統面臨緊張及沉重壓力,其主因在於公私營醫療比例嚴重失衡,局限基層和中產只可倚賴公營醫療系統服務。按照現行醫療制度,一方面是獲政府 95%資助的公營醫療服務,「價廉物美」,人人可以受惠;另一方面則是相對快捷和方便的私家醫療系統服務。

表面上,市民貌似在本港醫療系統上有得選擇,但奈何私家醫療系統服務本身收費非常昂貴,加上醫療服務過程中又往往存在一些無法預計的收費。以普通心臟病外科手術為例,公立醫院價錢收費大約港幣四萬至八萬,費用對於不少香港市民而言已不容易應付。但對比私家醫院,私家醫院心臟外科手術收費則需要港幣十萬至三十萬不等,普遍香港市民又如何應付如此數目龐大嘅手術費用。在金錢條件所限的情況底下,港人自然全部「擁至」公立醫院,導致公營醫療系統工作量亦變得異常沉重。

公私營醫療不均 公營人手流失

另外,正因公營醫療系統龐大的工作量導致在職醫生每日都疲於奔波。部分在職醫生故然希望有一個舒適的工作環境,因此轉投私人醫療系統服務。但上述情況卻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公營醫療系統人手不斷流失,但病人卻不斷增加,病人因經濟問題難以轉投私家醫院,最終公營醫療系統壓力只會有增無減,亦未能處理人手不足問題。

而根據衛生署《2018 年醫療衛生服務人力統計調查》,以全港專科醫生比例為例,入面數字顯示約有45%專科醫生於公立醫院服務,照顧全港近九成住院病人;相反其餘約 55%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卻只需照顧全港一成私家醫院病人。公、私營醫生對病人比例分別係 0.9:1000 及4.5:1000,明顯反映公營醫療系統醫生數目根本不足以應對病人數目。

在上述問題仍未解決同時又不斷出現一波又一波的新冠疫情, 壓力及工作量突然倍增固然會令到現時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冧檔」。

培養醫療人手 促成「中價」醫療系統

要避免新一波疫情再對香港醫療系統產生新一輪衝擊,就必須要加大增加本港醫療人手,打破上述惡性循環,對現時醫療系統作出深層次及具結構性改革,鼓勵培養及引入更多醫療人手,促進形成一套「中價」醫療系統,減少絕大部份香港市民對公營醫療系統倚賴。

筆者認為要有效解決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壓力問題,就必須不斷培養及引入更多醫療人才來港,讓本港醫療系統有充足的人手將各階層病人進行分流。基層使用公營醫療系統,中產則分流到中價醫療系統,促進形成一套中價醫療系統,讓每一個階層都有可負擔醫療系統服務,減少公營醫療系統的工作同輪候時間。同時日後即使有第六波疫情出現,亦可有足夠醫療人手作出分流,避免過份依賴公營醫療系統。

最後,筆者期望局方繼續研究用多管齊下方式增加公營醫療系統人手,促進形成一套「中價」醫療系統,減輕現時對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作者劉學廉是工聯會社區幹事、治港新政成員。文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由疫情揭示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問題」。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