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氣候變化如何威脅全球海上貿易?

來稿作者:洪藹誠
最近幾個月,巴拿馬運河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在重新掌權的幾周內,特朗普便在全球發動經濟戰爭,並揚言要為美國奪回這條運河。雖然這些政治議題吸引了不少目光,但真正危及這條跨洋通道的,或許不是這位第47任美國總統,而是氣候變化。
要理解其中的原因,首先需要了解一些背景。巴拿馬運河建於1914年,是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捷徑。通過這條運河,船隻無需繞行南美洲,航行時間得以縮短近一半。然而,巴拿馬運河並非自然形成的兩大洋之間的河流,而是一項工程奇蹟。這條運河如同一座精心設計的水上電梯,通過水閘系統將船隻提升至比海平面高出26米的高度,穿越附近的人工淡水湖——加通湖(Gatun Lake),然後在入閘後降低水位至海平面,讓船隻順利駛離。目前,這條水道每年可供多達14,000艘船隻通行,承載著全球貿易量的2.5%,其中,美國和中國是兩大主要使用國。
那麼,巴拿馬運河如何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呢?每當船隻通過這條水道時,約2億公升淡水會在閘門操作時從加通湖釋放到大海。雖然巴拿馬是世界上最潮濕的國家之一,但氣候變化導致更長的乾旱期、不穩定的降雨模式,以及更頻繁的厄爾尼諾事件,這些因素使加通湖的水位無法快速補充。在2023年底至2024年初,加通湖的水位已降低到不得不限制每日船隻通行數量的程度,並對船隻大小和重量進行限制,因為較重的船隻在淺水區容易刮到湖底。這樣的限制意味著意味著更少的船隻能通過、更長的等待時間以及更多的貨物運輸延誤。此外,加通湖的乾旱問題不僅影響國際貿易,因為該湖還是巴拿馬超過一半人口的飲用水來源。
為了適應氣候變化,當局已承諾投入80億美元用於提升基礎設施,以減低碳排放並更妥善地管理用水,例如,開發港口讓船隻將貨物卸載至陸上運輸工具,並在通道的另一端重新裝載貨物。其眾多措施之一包括一耗資16億美元的超級工程,在印第奧河建設大壩,以確保運河的供水穩定。然而,這項提案備受爭議,因為它涉及砍伐大片土地,破壞生態系統,並迫使當地社區搬遷。
從極端降雨、野火等現象來看,氣候變化的威脅無處不在。然而,對巴拿馬運河而言,其影響顯得更加微妙。為了確保這條對全球貿易至關重要的動脈,能夠在持續升溫的世界中正常運作,必須依靠創新、投資,以及加強適應能力的決心與行動力,才能有效應對這一挑戰。
作者洪藹誠博士是香港地球之友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