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平衡各方利益推動創科 教育及青年發展

來稿|平衡各方利益推動創科 教育及青年發展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黎達成

新一輪財政預算案成埃落定,綜觀預算案的制定過程,政府進行數以百場的諮詢活動,雖然社會對兩元乘車優惠調整迴響較大,公共福利政策一向覆水難收,但考量到政府長期的財政壓力,在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和考量,現時提出的調整已算是取其平衡。在報告中,筆者較為留意是政府提出的關於促進創科產業,教育及青年發展三方面發展,畢竟短期的措施有助提振經濟,但中長期的政策才能有助推動本港經濟命脈持續發展,為青年提供更多元發展機會。

如何守正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是香港產業發展的未來關鍵命題。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需要人才的投入,而青年對創新科技產業的態度尤其重要,筆者去年曾進行一項有關香港青年對參與創新科技產業的研究,普遍青年對創科產業並不抗拒,但均希望政府能引入更多優質創科龍頭企業,帶動本地創科發展。《財政預算案》提出設立十億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及舉辦國際機器人大會,筆者認為此舉絕對有助提升本地創科在社會大眾的氛圍及認知。

從ChatGPT到Deepseek,從電商零售、智能物流,再到無人駕駛,甚至是線上遠端醫療、智慧型城市建設等,人工智能的科技應用正加速改變人類生活,為社會各行各業潛在經濟效益,全球市場正在發動一場科技革命。為加強社會大眾對創新科技的認知,筆者建議民青局與創科局可合作在十八區定期舉辦科普教育嘉年華,讓智慧生活科技應用走入民間,讓普羅大眾感受科技應用對生活的便利影響,長遠來說,有助提升本地中小企及市民的數碼認知及能力。

在推進香港成為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及高等教育樞紐,政府持續優化相關人才入境及教育政策。筆者留意到政府去年提出「香港未來人才深造獎學金計劃」,今次《財政預算案》提出「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兩項計劃以加強人才發展爲目標。為更好凝聚及扶持本地人才發展,政府有需要持續地培育本地人才發展工作,根據過去五屆「指定研究院修課課程獎學金計劃」的資料顯示,獲得獎學金人數達4500人,在面對本地人才荒問題,筆者建議政府牽頭成立「香港未來人才校友會」,邀請過去曾接受或獲得政府教育局提供獎學金的學生加入平台,仿效民青局設立連青人網絡,持續聯繫這批青年人才,長遠來說,有助香港穩固高端人才聚集地,以及凝聚一班對香港具備向心力,願意服務及支持香港的未來人才。

此外,政府在推進青年發展工作上確實不遺餘力,繼施政報告提出強化對連青人網絡的支援外,是次預算案亦落實放寬「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及「展翅青年就業計劃」的門欄,為扶持青年職業發展給予更多機會。根據相關研究顯示,青年畢業後對自己事業前景的認知較為模糊,約15%青年從事非全職工作為主。

筆者留意到近年越來越多青年成為斜槓族,樂意以自身的創意和技能發展事業,這種缺乏固定僱主但能賺取收入的工作模式成為青年的新寵兒。這種現象讓政府在推動相關青年就業支援計劃時,不妨考慮增設更多支援計劃給予這批斜槓族,例如增設持續進修基金的課程內容,以職業及技能導向,邀請著名的網絡紅人舉辦務實培訓工作坊,以師徒模式帶動青年入行;或提升勞工處青年就業服務中心的服務門檻至覆蓋35歲青年,給予更多機會讓青年持續學習。筆者相信受到未來經濟持續不景氣的影響,相關斜槓族數字可能會持續上升。

總結來說,正如預算案演辭封面用上湖水藍色,形容代表未來發展的無限機遇。筆者相信只有政府繼續大力支持創新創業及青年發展,香港未來將會為經濟帶來新的光景。

作者黎達成是香港明匯智庫項目主管,從事青年發展及創科政策研究,亦是政府諮詢委員、地區三會及青年委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 若不適用,恕不通知。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