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少教多學」模式具前瞻與可持續性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陳文坪

總部設在瑞士的國際文憑組織12月18日公布2024年國際文憑高中課程(IB)成績。全球平均分數是29.2,而新加坡考生平均考獲38.4分。

新加坡共有2442名考生參加去年11月的IB專業文憑課程和職業教育證書課程考試,考生的及格率達98.2%,高於全球的72.5%。不單如此,全球共有1766名考生取得40分以上的優異成績,當中有1590人(90%)來自亞太區,而獅城學生有844人(53%)得分優於40。IB考試滿分為45分。

其實,除了IB文憑獲得好成績之外,獅城學生在數理也取得驕人的高分數。由國際教育成就評估協會(IEA)去年展開一項國際數理評估調查中,新加坡中小學生的數理表現展現高水平,再次名列榜首,意味着這已是連續性獲得肯定。

獅城小四生在數學取得615平均分,台灣以607分名列第二,韓國、香港以594並列第三,而國際平均為503分。中二生的數學,新加坡以605分蟬聯榜首,台灣以602分居次、韓國以596分第三,國際平均為478分。

科學方面,獅城小學生的平均分為607分,韓國、台灣分別是583分、573分,而國際平均494分。中學生的平均分為606分,台灣為572分、日本為557分。國際平均為478分。

無論是數學,還是科學,獅城學生的得分都超出國際平均分數100分以上,展現很強的應用和推理能力,能利用數理概念解決問題。

新加坡教育部12月4日發文告,公布學生在「2023年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TIMSS)的表現。這項調查針對小學四年級和中學二年級學生,每四年進行一次。抽樣選出接受調查的6500多名小學生和4700多名中學生來自全國各校,共有64個國家和地區參與這一輪調查。從這裏可以看出,接受調查人數分別數千名,而且來自全國各校,不但抽樣學生數量之多,範圍也廣,既有名校學生,也有普通學校的學生,是比較全面性的一次調查,準確反映學生所學習與掌握的知識。

回看2004年,時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國慶群眾大會上提出「全國教師要教得少一點,以便學生能夠學得多一點」(Teach Less,Learn More),即「少教多學」的概念。2005年,新國教育部正式推介「少教多學」理念。 即倡導將傳統上以「教師為主體的多教」轉換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學」,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

時任教育部長尚達曼先生在2005年教育部工作規劃研討會對「少教多學」的詮釋:「少教多學是呼籲教育工作者讓學生投 入學習之中,為他們的將來做好準 備,並非為了測驗與考試,質量是少教多學的核心精神。這是指老師與學生產生互動,目的在於開啟學生的心 靈,讓學生的思維投入學習之中。」

當「少教多學」制度剛推行時,許多家長都持「存疑」心態。說教師少教了,學生如何能多學?一些來自大中華區的長輩對新加坡教育制度也不太放心,生怕自己的孫輩/學生學不到知識。因為,上課半天就放學,回家也沒作業,認為學校教導太少。長輩的也認為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誤導」學子,生怕學子沒能學到更多知識。

不過,每每國際調查或測試,新加坡學生所取得的成績都名列前茅。如於2012年在PISA創意解題能力項目與韓國同時排名第一。於2015年和2018年分別在協作式解題能力,以及全球素養項目高居榜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22年的報告,國際創意思維調查,新加坡學生名列第一。

多年以後,從多項國際賽事或國際組織報告可以看出,獅城學生的成績、能力都比平均水平高出許多,獅城的學生比起其它國家的表現更好。說明新國的教育制度,還是具前瞻的,其教育體制相對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身心更健康,學與樂並行的教學方式。

「少教多學」教育模式注重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它意味着更少地依賴於死記硬背、反覆考試的教學方式。它通過開設豐富多彩的課外輔助活動CCA(Co-Curricular Activities),更多地關注學生全身心發展、自主學習、差異化教學等的培養。

「少教多學」的教育制度,就是致力於幫助學生施展自己的才華、發揮各自的潛能,激發探索學習的熱忱。讓學生着力于思考力、進取心、自信心的培養,而老師靈活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主動性、自發性最大限度地被開啟、被激發。在資訊爆炸的今時,新加坡的「少教多學」的教育模式,讓學生探索知識,開拓視野,掌握學習主動權,或許有值得教育工作者參考的地方。

作者陳文坪是新加坡時事評論人,關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時事和經濟民生。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