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吸引内地企業來港競逐「新藍海」
來稿作者:韋昊岷
「齊改革同發展,惠民生建未來」為此次行政長官市政報告的基調,其中「改革」二字尤爲引人注目,不僅反映了當局對目前本港形勢的認知,更彰顯其銳意革新的決心。然而,改革藍圖的成效取決於執行細節。本文旨在為公眾梳理思路,探討如何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類型及規模的內地企業在港落戶,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
硬需求與軟供給
需求與供給,這個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而「硬需求」與 「軟供給」則是在一國兩制的背景下的特殊產物,可以完美詮釋香港在扮演「超級聯系人」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全球產業格局正處於新一輪調整期的背景下,内地幾乎所有產業均希望往外拓展,探索海外機遇。根據麥肯錫的研究,當前部分龍頭中國企業在非本土市場的收入已經佔到了30%至40%,而這一比例在成熟的全球化企業中能達到80%。企業逐漸深化認知,「走出去」戰略是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實力的戰略性舉措。
香港各方面既能接軌國際市場,又與内地處於一國的體制下,這便是內地企業選擇香港做為它們出海第一關口的「硬需求」。此外,香港服務行業的軟實力極强。在基本法的背景下,擁有豐富離岸貿易和供應鏈管理的優質人才和網絡,包括生產鏈管理、出口信用風險管理、貿易融資、營銷、檢測認證、會計等專業服務,這便是香港能夠提供給内地企業的「軟供給」。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投資推廣署在2023年首九個月已協助逾300間海內外企業在港成立或擴充業務,其中接近四成的公司來自内地。
提高資助上限 力助企業尋找新的增長點
目前,針對外來企業落戶香港的資助計劃有許多,但平均每個資助計劃的最高資助額較低。筆者建議政府可考慮將重點行業(如創科、新型工業、綠色低碳等)的資助上限提高。資金發放可採取分階段制,根據企業發展進程和績效指標,逐步釋放資助,並建立完善的監察機制,確保資金使用得當。
同時,政府可以考慮前瞻性地拓展資助範疇,將支持延伸至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以吸引更多的内地企業來港設置區域總部。
文化與法規雙重考驗 諮詢服務不可小覷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征程並非一帆風順,相反,往往伴隨著諸多考驗。而這些考驗通常能分成两大類:一方面是源於不了解當地文化,另一方面是源於不熟悉當地法規。兩者都會對企業造成實積損失。目前,投資推廣署與香港貿易發展局會建立機制,加強對接,吸引內地企業到香港建立國際或區域總部,並為在港企業提供一站式多元專業諮詢服務。然而,現有官方服務體系在協助企業理解本地商業文化、構建公共關係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筆者認為,要真正促進內地企業在港發展,僅依靠官方機構的支持是遠遠不足的。例如前段時間在網上沸沸揚揚的袁記雲餃招聘廣告涉「歧視香港人」事件,其中的一項「條件」特別令網民詫異,便是「廣東省新移民女工優先」,不少網友怒稱要「去平機會投訴」。類似影響企業形象的事件完全可以避免。市場亟需更多專業服務機構,尤其在公共傳播策略、整合營銷、危機公關等方面,以幫助内地企業理解香港本土商業文化,為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內地企業提供針對性解決方案。同時這也意味著,熟悉兩地商業環境的複合型人才將發揮關鍵作用。
展望未來,筆者希望將來在市場上看到更多的内地企業在香港的領路人,利用好本港的「軟供給」,服務更多的企業,為本港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韋昊岷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