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跨國企業如何造就香港經濟成果?
來稿作者:張景宜
特區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創新科技,尤其是生物科研的發展,這不僅提升了本地經濟,也對全球創新生態系統作出了貢獻。跨國藥廠在香港的存在,正是這一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所言,工商界應以實際行動共同建設美好香港,以港為家,倚港興業。而正好跨國企業如多家藥廠、科技及新能源公司,都是持續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其中又以藥業界積極探索新產業新業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開拓創新方面走得最前。
香港現正全速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積極打造本地創科產業體系,包括人工智能、微電子、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等新興和未來產業的發展壯大均需要工商界的鼎力支持和參與。夏主任早前在深圳寄語香港同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新動力,希望工商界多參與、多投入,在國家強國建設,香港由治及興,實現高質量發展上發揮更大作用。幾間扎根香港多年的藥廠,在本地領軍人帶領下,持續向國際總部爭取,在推動本地科研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新型工業化上擔當作為,並積極對接國家發展策略。據聞幾間企業都打算在河套和北部都會區大展拳腳,全面配合特區政府創科及工業局、醫衛局等,扶持本地研發、臨床研究及支持本地初創,同時利用香港優勢,為海外和內地醫藥企業鋪橋搭路,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之處。
跨國藥廠如果持續在香港的投資與創新,為本地經濟帶來了顯著增長。這些企業不僅投入資金進行研發,還在高端製造和創新技術方面引領潮流,創造了知識密集型的就業機會,提升了整體就業市場的質量。此舉不僅僅促進了經濟增長,還提升了香港在全球製藥行業中的競爭力。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歷年來跨國企業在新藥的引入,為患病人士提供了多種新的治療選擇,也大大提升了整體醫療水平。筆者留意到體制內一些聲音在推動著藥價的討論,似乎相對偏激和片面,忽略了香港作為國際市場前沿,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不一樣。為進一步促進醫藥創科領域的發展,政府倒是需要加強多方合作,優化公私營醫療資源的協同效應,鼓勵市民多購入自願醫保和危疾保險,以提升醫藥可及性。同時,政府應考慮提供退稅等政策優惠,讓中產多採用醫療保險,分擔公營醫院的壓力。
筆者能夠理解在行政部門工作的人員,在前線採用的思維,但事實上,往往忽略了產業結構,低估了製藥公司的研發動力與企業盈利,對病患提供藥品的速度。
跨國藥廠其實歷年在香港的投資不僅帶來了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在未來還肩負著推動香港成為全球生物科技和製藥創新的重要樞紐,不論在體制內什麼位置,我們都需要迎著國家和特區政府發展綱領,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些,這才是負責任的表現。
張景宜從事公關行業,曾於新加坡電視台和本地媒體擔任編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