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劉德華主演的《焚城》帶你走進輻射的世界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近日,香港影星劉德華主演的電影《焚城》正在熱映。影片以虛構的放射性物質銫-137洩漏事件為背景,再次將「輻射」這個話題帶入大眾視野。作為一名醫學物理學家,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讓我們一起來探討輻射防護和日常生活中的輻射接觸問題。

撰文:張浩賢

輻射是一把雙刃劍,它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可能帶來潛在的危害。醫學上,放射性同位素銫-137被廣泛應用於輻射儀器的準確性監測。一旦銫-137大量洩漏,其高能伽瑪射線將對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因此,我們必須樹立科學的輻射觀,一方面要認識到放射性物質的醫學價值,另一方面也要清楚輻射的危險性,學會如何正確地防範和應對。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要接觸的是低劑量的本底電離輻射,如宇宙射線、地殼放射性核素和室內氡氣以及醫療X射線等。香港天文台提供了即時的輻射水平監測數據,公眾可以隨時了解本地的輻射水平。市民可以根據香港衞生署轄下的放射衞生科的法例和指引,例如大眾每年所能接受的輻射水平是1毫希。國際間也有相關專業委員會,例如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他們會不定期收集及覆核有關輻射對人體傷害的最新數據,對大眾可以接受的輻射劑量數值作出調整。但長期、累積性的輻射照射仍有可能誘發癌症等疾病。因此,即便是常規的醫學影像檢查,也要遵從醫囑,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曝光。

放射診斷和治療是現代醫學的重要方法,但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每一次使用X光、CT或放射治療,醫護人員都會嚴格控制照射劑量和時間,並要求患者穿戴防護裝置。這些舉措雖然簡單,卻能有效降低輻射風險。類似地,在核醫學、放射治療、核電站等高輻射場所工作的人員,也必須嚴格遵守防護規程,定期接受培訓和體檢,確保自身和公眾的安全。

面對看不見摸不着的電離輻射,恐慌和誇大其詞無濟於事,也不要盲目相信所謂的「防輻射神器」。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態度認識輻射,學習正確的防護知識。在享受現代醫療和科技的同時,提高警惕,與不必要的高劑量輻射保持安全距離。

電影《焚城》以誇張的藝術手法呈現了一場虛構的輻射災難。雖然現實中銫-137洩漏的可能性很小,但我們同樣面臨着或大或小的輻射風險。應對這些風險,特區政府應制訂嚴謹的法規標準,加強放射性物質的監管;醫療機構要嚴格執行輻射防護制度,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和工作人員的安全;公眾則要增強防護意識,理性看待輻射技術,不信謠不傳謠。

輻射防護沒有終點,只有進行式。讓我們以《焚城》為鑒,用理性和智慧來對待輻射這把雙刃劍。善用其利,規避其弊,讓放射技術在造福人類健康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同時,時刻警惕高劑量輻射的危害,用科學築起防護之盾,共創安全、美好的未來。

作者張浩賢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學客座副教授、社區體育事務委員會委員、青年委員自薦計劃委員、醫療科技學人。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