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施政報告|措施雖然滿滿 改革仍需努力
來稿作者:周小稞
10月16日特首李家超公佈上任以來的第三份施政報告。這份以「齊改革 同發展 惠民生 建未來」為標題的施政報告應該說再次彰顯了李氏上任以來所展現的「做到事 做實事」的施政風格。整份施政報告可謂「措施滿滿」,涵蓋經濟發展與社會民生的方方面面,從各大中心(金融、貿易、航運、航空、創科、法律服務、知識產權、文化交流)的打造到北部都會區的開發再到人才集聚高地的建設,從土地房屋到醫療服務再到養老關愛,稱得上是通篇的「任務清單」。
這些措施中有幾條值得筆者特別提及,因為它們反映了紫荊黨的主張。第一,將離岸人民幣業務作為強化國際金融中心的主攻方向,而這正是紫荊黨在去年施政報告建議書中有關強化香港金融中心的核心建議。第二,建立國際黃金交易市場和國際級黃金倉儲設施,而這一舉措也與紫荊黨今年4月提出在香港發展大宗商品與貴金屬交易的思路不謀而合。第三,今年5月紫荊黨曾撰文提出把「留學香港」做大起來,此次的施政報告則第一次要求打造「留學香港」品牌。
談完施政報告的優點,再來看施政報告的不足。首先,整份施政報告似乎缺少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儘管各項措施琳瑯滿目,但這些措施一來基本上在社會上多有提及與討論,沒有太多新鮮感,二來欠缺對提升經濟發展與改善社會民生的衝擊力。這一方面反映出特區政府對各方意見與建議的虛心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特區政府的保守取態。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李家超的這份施政報告在香港民意研究所的民調中表現一般,得分是三份施政報告中最低的。
其次,整份施政報告更像是完成了中央交代的「功課」。無論是八大中心,還是北部都會區、人才集聚高地,這些提法基本上都出自中央有關香港的論述。圍繞這些提法的種種措施佔據了施政報告的絕大部分篇幅。六十頁的報告正文竟然沒有一段專門分析當前香港所處的形勢、面臨的問題與遭遇的挑戰,令人感到施政報告針對性不強,不大接地氣。施政報告公佈的次日,李家超出席電台節目接受市民的提問,結果大部分問題都涉及周遭民生,對經濟大計甚少關注。
最後,整份施政報告在重大改革議題上仍沒有明顯突破。最近一段時間,從中央到香港,「改革」成為熱議的話題,這也讓包括筆者在內的不少人士對於新的施政報告充滿了「改革」的期待。客觀而言,新的施政報告也確實對「改革」做出了積極回應,不僅在施政報告的標題上突出了「改革」二字,而且正文中提及「改革」的次數達40次。相較之下,李家超的第一份施政報告僅提及「改革」一次。為了強調此次施政報告的「改革」意識,李家超在當天舉行的、闡述其施政措施的記者會上,佔用20分鐘開場白的一半時間來論述自己的改革理念。
筆者專門研究了一下這41次「改革」二字在施政報告中的分佈情況。出現在各類大小標題上的「改革」有9次,出現在第一部分引言和最後一部分結語、論述改革理念的「改革」有17次,而剩下的15次「改革」:涉及政府治理與僱員培訓的各有3次,涉及醫療體系與文化體育的各有2次,涉及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際創科中心、藥械審批與數字貿易的各有1次。這15次「改革」中的大部分涉及機構方面的改革,如政府治理、僱員培訓、文化體育、航運中心等,真正涉及體制或法規改革的只有醫療體系、藥械審批與創科中心。
在筆者看來,新的施政報告雖然「改革」意識濃烈,但「務虛」的成分多,「務實」的成分少,即便是「務實」的部分也只是一些機構或制度層面的修修補補,譬如說增設三位副司長、把「香港海運港口局」改為「香港海運港口發展局」、優化藥械審批程序等。而真正窒礙經濟轉型發展與社會民生改善的制度性、結構性弊端卻鮮有觸及。以土地房屋為例,當前的制度明顯抬升了香港整體的生產要素與生活要素成本,壓重傷害了香港各行各業的競爭力,極大削弱了廣大民眾的獲得感。再以財政稅收為例,對地價收入的依賴、經常性收支與非經常性收支的錯配,導致財政紀律鬆弛、外包服務與工程費用高昂、財赤居高不下。
筆者之前曾撰文指出,推進香港改革事業的關鍵在於人與思想。如果特區政府認識不到一些重大制度層面存在的結構性弊端,以為各種修修補補、各類改進完善就是香港特色的改革,就足以讓香港走出經濟轉型危機與社會深層次矛盾,那麼香港的改革前景堪憂,未來的發展前景也不容樂觀。此次施政報告中,政府不顧香港大多數民眾買不起房的現實而試圖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阻止房價調整、進而維持香港高地價與高房價的行為,就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而政府面對北上消費浪潮下本地消費市場疲弱態勢的無能為力甚或無動於衷也說明,改革非易事,政府須擔當。唯有真正意義上的改革,才能幫助香港走出困境、走向新生。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