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勝|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是「做起來」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在「科技+新質生產力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對於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其一,強調科技創新在新質生產力中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核心要素,香港在基礎科研上具有得天獨厚優勢,必須進一步發揮。其二,中央希望香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必須「做起來」,特區政府應盡快提出具體的工作部署和政策對接,在施政報告上全面落實。其三,過去香港發展創科裹足不前,一個主要原因是香港社會普遍存在「High Tech揩野,Low Tech撈野」思維,擔心創科投入大風險高,但當前香港更需要的是識變應變求變,破除過時思維,通過改革謀發展。其四,發展新質生產力人才是關鍵要素,中央要求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就是要求香港放大人才效應,賦能新質生產力。三中全會決定指引香港改革創新,香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必須以改革思維推動發展,更要以時不我待急迫感「做起來」。

來稿作者:姚志勝

鄭主任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科技先行。科技創新在新質生產力中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核心要素。要從國家的發展經驗中看到真諦、學到本領,從更大視野、更大格局看香港發展,深刻認識科技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先導地位。通過改革創新推動發展,是三中全會的主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更是香港不能迴避的課題,也是香港優勢所在。

發揮基礎科研優勢 與大灣區製業鏈有機融合

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各地要根據其生產力發展狀況以及自身優勢,大膽創新勇於探索。香港的獨特優勢在於匯聚海內外國際人才,基礎科研實力雄厚。香港擁有1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40多名兩院院士,1200多名上榜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的高端人才,以及大批不同領域的專才。當前關鍵是如何發揮好香港優勢,特別是如何將香港的基礎科研成果與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製業鏈有機融合,推動香港的科研成果產品化、產業化,當中需要進一步改革現行機制,便利香港的科研人才、成果、資金「過河」,更要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及北部都會區建設。

坐而論道不如坐言起行

鄭主任用了四個生動的形容詞來歸納香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的優勢,是「風向標」、「動力源」、「加油站」和「競技場」,形象地闡述了香港在資訊、科技、金融、製造上的優勢,得天獨厚、無與倫比。香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有優勢、有機遇、有人才、有市場,當前最需要是「做起來」,不能一味坐而論道,不斷調研諮詢,更要坐言起行,起而行之。特區政府以及各界須主動作為,積極參與,特別是特區政府應該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落實三中全會決定,全面部署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改革促發展,為香港經濟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

夏寶龍主任多次指示香港要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把握機遇,銳意改革。鄭雁雄主任亦強調香港同胞素有善於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的特質。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香港要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發揮好識變應變求變的特點,尤其是要改變社會對待創科發展的「舊思維」。

香港工商界一向以反應敏銳、靈活應變見稱,但同時對於投入大、風險高的創科產業,往往存有牴觸心理。香港社會有一句俗語:「High Tech揩野,Low Tech撈野」,意思是做高科技產品很容易虧本,意念多好市場也未必受落,相反低科技產品入場門檻低、資金投入少,反而令商家更安心投資。在這種思維之下,導致香港金融、地產等產業一枝獨秀,商家「穩陣錢」賺得盆滿砵滿,自然不願意投入創新科技,令到香港產業發展愈加失衡,儘管香港基礎研究能力雄厚,但創科產業卻發展緩慢,根源正在於此。

破除過時思維 加大創科投入

香港發展創科與新質生產力要做起來,需要同步破除過時思維,特區政府以及工商界都需要解放思想,在發展上善於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不能用舊有的思維去發展創科。全世界發展創科技產都有一個規律,就是政府必須積極介入及參與其中,不只是提供土地及支持政策,更要扮演積極角色,主動扶持產業發展,從而推動工商界積極投入,形成良性循環。中央期望香港創新改革,當中既包括機制上改革,也包括發展思維上的改革,以配合新的發展形勢。

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並表明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發揮香港對高端人才的「虹吸效應」。香港人才競爭力亞洲排名第二,特區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工作,過去一年多香港的各項人才計劃效果明顯,至今已吸引30多萬人才申請,其中超過10萬人才已經抵港。三中全會提出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對香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聚焦國際高端人才,更要打造人才高地,不是一般的人才中心,而是對人才具有極高吸引力、聚合力的高地,這表明中央對香港的期望。

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香港的一大優勢及著力點,在於為國家引入大批國際高端人才,建立完善創科生態圈。就如鄭主任強調,要把國際創科中心、國際教育樞紐、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統籌結合起來,一定能放大人才效應,賦能新質生產力。當中關鍵就是做起來。

作者姚志勝是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會長。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