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維|無家可歸的忠誠 香港動物安置政策的殘酷現實
來稿作者:彭意婷
在香港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城市發展往往意味著舊區重建和鄉村拆遷。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居民朝夕相處的寵物和動物就要面對分離、失去居所甚至要被人道毀滅。近期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的規劃再次引發公眾對動物安置問題的關注,暴露出現行政策是如此落後及殘酷。
政府發展藍圖完全沒有考慮過寵物及動物權益的安排,這種思維可謂極度落後。在21世紀的今天,寵物已成為許多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員,然而政府的規劃似乎仍停留在上個世紀。現有的安置選項無一可以讓寵物繼續跟隨居民。不僅反映了政策制定者的短視,更凸顯了對居民實際需求的漠視。
現時政策只是強逼村民和寵物分離,既不人性化,也與這批鄉村動物的屠夫無異。根據官方說法,政府一直做好部署,讓受影響人士就處理寵物事宜盡早聯絡漁農自然護理署,令署方與其他動物福利機構能及早準備接收有關動物。然而,這種做法主要是「接收」和「處理」寵物,而非協助居民保留寵物。
以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為例,預計將有800至1000隻狗面臨迫遷危機,然而政府並未提供任何具體的寵物安置方案,只是簡單地建議居民聯繫漁護署,這會導致大規模的棄養潮,對動物福利造成嚴重損害。
更遑論房屋設計有否考量過香港居民連同寵物的生活需求。公屋政策禁止飼養狗隻,專用安置屋邨也不允許居民攜帶寵物入住。這迫使許多居民面臨艱難的選擇,要麼放棄多年朝夕相處的寵物,要麼放棄急需的住房機會。正如亦園村居民的經歷所示,有些人寧可放棄上樓機會,也不願與視如家人的寵物分離。
新思維曾數次前往亦園村探訪,親身了解村民和寵物的困境。通過實地考察,我們深刻認識到現行政策的不足,以及村民面臨的實際困難。基於實地考察的結果,我們在《施政報告》諮詢期間提出了具體建議,如成立專門小組解決動物安置問題,並在安置房屋中設立寵物友好單位,並酌情放寬受發展影響的村民養狗限制。這些建議都是基於對實際情況的了解,而非紙上談兵。
面對政府政策的不足,許多民間力量正在努力為動物發聲。例如,在亦園村一群熱心人士通過舉辦攝影展覽、紀錄片放映會等方式,記錄下村民和寵物的生活,引起更多人對這個問題的關注,他們的努力值得社會的肯定和支持。
最後,我們強烈呼籲政府官員能夠親身到訪亦園村,實地視察情況,並參觀村民舉辦的展覽。只有親眼所見,親身體驗,才能真正理解問題的嚴重性和迫切性。政策的制定不應該僅僅基於文件和報告,而應該建立在對實際情況的深入了解之上。
香港現行的動物安置政策存在諸多不足,反映出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對動物權益的忽視。然而,這個問題並非無解。通過完善法律框架、改進安置政策、加強與民間組織合作等方式,我們完全有可能在城市發展和動物權益之間找到平衡。畢竟,一個真正進步的社會,應該是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社會。
作者彭意婷是新思維執委。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