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新加坡「吸金力」強大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陳文坪

2023年,新加坡吸引外資高達1600億美元,比2022年增長13%。一個小小的經濟體可吸引1600億美元直接投資,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新加坡國土面積約730平方公里,人口590多萬的小國家,能讓世界各地的投資者放心、安心、甚至開心將巨資投在新加坡,那肯定有她的「硬道理」。

回顧2020年春全球冠病大流行的三年裏,新加坡自始至終以科學為基礎的防疫策略,沒有采取全面封鎖邊境的「極端」手段,而是採用彈性策略,保持與各大城市來往的靈活性、連通性,保持開放門戶的心態,讓港口正常運轉,讓飛機隨時起降,不因一個人被驗出染上冠病,就將全機人員隔離起來,甚至不斷加碼,也更不會採取「熔斷」措施這種完全背離科學原則的方式,用作後續行動。

除此之外,新國政府還以積極的態度,開拓、開通一些航線,讓那些有需要飛行的人員可以多個選擇,提供必要的便捷性、將影響降到最低。

正因如此,後冠病時代,新國經濟也快速復甦,讓世界各地投資者親眼見證「各行業恢復正常之迅速」。新加坡的開放門戶,是一以貫之,而不是一遇到「不利因素」就關起門來的那種「保護主義思潮」。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最近發布的《世界投資報告》,新加坡去年吸引的外來投資金額在亞細安(東盟)成員國中居冠,在全球保持第三的位置。美國居首(3110億美元)、中國大陸次之(1610億美元)、新加坡第三(1600億美元)、香港第四(1130億美元)。

而2022年,依次是美國(3320億美元)、中國大陸為(1890億美元)、新加坡是(1410億美元)、香港為(1100億美元)。從這裏可以看出,2023年只有新加坡和香港取得直接外來投資增長,美國、中國這兩大主要經濟體都減少了。而比起美國降幅只個位數的6.3%,中國卻下降了兩位數的近15%,受相當大的影響。這也是造就失業率持續高企的一大原因。

後疫情時代,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先前推出「內循環」、「外循環」的策略來推動經濟,還報道過開啟「社區大食堂」等政策。不過,看來所謂的「內循環」並沒有讓消費來提振經濟,反而萎靡不振;而「外循環」卻遭受供應鏈若即若離的現象。過去一年半載來,媒體報道就甚少提及了。

縱觀過去幾十年來的世界經濟發展,主要還是靠投資、貿易、開放等來推動的,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這三大要素更是不可或缺,。因此,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消除貿易壁壘是必須去排除的。

新加坡過去正是採取自由貿易的策略來推動及吸引外資的。新加坡—美國自由貿易協於2003年5月正式簽署。這是美國與亞洲國家簽訂的首個自貿協定。時至今日,新加坡仍是唯一與美國簽訂自貿協定的亞細安(東盟)國家。

20年過去了,據參與談判的貿易代表回憶,當時的談判是非常艱鉅的,一些條款更是與新加坡法律條規相悖的,如口香糖條例。不過,為了達成談判結果,雙方都有所讓步。新國時任總理吳作棟更是與美國時任總統克林頓,在深夜的暴風雨中,於文萊一家高爾夫球場達致協議。可見,除了談判代表的全力以赴外,身為領導人也能把握關鍵時機,必要時甚至放低身段,為國為民爭取利益,開拓國際市場,也是不可或缺。

2020年春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忙着抗疫。但企業家卻抓緊機會投資。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在這困難時期,沒有放慢腳步,而是按原計劃投資10億元,在新加坡擴建綜合廠房,提高生產量。這不但是具有遠見,也是對新加坡的一種信任。也說明新加坡的投資環境是跨國企業的首選與合作伙伴。

這個具有遠見的投資項目,不只是埃克森美孚新加坡業務的一個擴充或提升,也是為它和新加坡的夥伴關係的未來作出的投資。

新加坡另一個強項是政治透明度高與可預測性。今年5月15日,新加坡完成最高領導人權力交接,第四代團隊領軍人物黃循財接過第三代領導人李顯龍總理的棒子,並組成新的內閣團隊帶領人民向「建設一個更美好的新加坡家園」邁進。

5月20日,在英國倫敦上市的生物製藥企業阿斯利康(AstraZeneca)發文告指出,計劃首次在新加坡興建15億美元(約20億新元)的工廠,生產高端治療藥品之癌症精準治療藥物。目標是在今年底前,開始設計和建造這座生產設施,並在2029年準備投入運營。

首次在新加坡鉅額投資,這體現了對投資方對新領導層的信心。政治的穩定及可預測性,是投資者最大的考量因素。確保投資獲得最大回報率是資方的「核心戰略」。

從多個側面看出,新加坡能吸引高達1600億美元的直接投資,是過去幾十年來保持開放門戶的政策始終如一、政治穩定、政府守法、勞資政和諧的「結合體」。

作者陳文坪是新加坡時事評論人,關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時事和經濟民生。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