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Uber最終在香港會成功嗎?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張景宜

過去十多年,筆者曾經三度投考Uber崗位,分別是North Asia Lead、公關及本地公共事務主管,雖然都未能成功,但是吸收了不少面試經驗。在準備過程中,也認真研究和細讀它的運營模式及在不同地區成功的政策游說工作。看著這半年來的輿輪轉向,建制報章大力推動,不論最終網約車市場是否全面開放,還是有限度引入競爭,最少我們見證到改變正在發生。政府最新的文件顯然是給予了適度的空間和可能性 Uber 未來運營,但需要營運商須向政府申請牌照才可營運,網約車平台亦要確保購買保險、以及司機體檢等責任。而最積極的是,當局表明考慮以發牌規管,足證市場將會步入新的生態。

當大家看到新加坡、內地以及外國的業務,就會發現共乘共享的交通模式,大大改變了市民乘車習慣,帶來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也是相當顯著。筆者同意政府進行規管,一方面提高安全性,另方面也能創造新的營運環境,最重要是本地化後能增加稅收。目前近一萬名司機,計算每個月約三至四萬的收入,創造的經濟價值可觀。

同時,認同一些立法會議員如張欣宇所言,未來申請牌照應該要盡量簡單,不要設立太多限制,最重要是交由市場調節。因為網約車本質是彈性供應,與的士落地全職及全天候營運不同。不論是內地還是海外經驗,網約車發牌總量都不應該設立太多限制,只要從保障乘客安全為最重要考量,在發生意外時更客易去調查就可以。

而對於政府在未來一年會進行調查,看看市場對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的需求,然後再就規管平台的車輛類別及數目,筆者認為議員和業界應該提出,這個研究縮短至三個月。因為只需要求Uber 交出營運數據,以及過去幾年使用情況,同時參考過去一段時間的士使用情況,基本就能掌握最新形勢。

最後一點是,明白政府和署方著緊安全,法規和適度保護的士業,但是創科和共享經濟是大勢所趨,只要看看路面情況,以及近年各界對的士業的批評,鄰近地區網約車帶來的便利,就會理解到開放和規管網約車有機會達致多方共贏,也絕對不是只便利了Uber,還能引用多間知名內地公司引入競爭。這樣,不但能減少路面私家車數目,間接提升的士業服務,也能夠在當前經濟環境下,讓一萬多人能夠選擇一份他們喜歡的工作。

作者張景宜從事公關行業,曾於新加坡電視台和本地媒體擔任編導。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