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發者|香港文化自宮變東方失敗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香港以前的成功秘訣就像金庸小說的英雄人物,什麼武功都可以練:降龍十八掌、易筋經、九陰真經、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可以練出一身好武功,軟功硬功都會。英國人在九七年撤離香港的時候,留下很多本《(國際)葵花寶典》,回歸之後,香港主流各界別蜂擁練這些西方《葵花寶典》,以為練了便能國際化天下無敵。

西方《葵花寶典》秘笈有四個「凡是」口訣︰「凡中國的都是差」、「凡中國的都是壞」、「凡中國的都是落後」、「凡英美的一定好」。而且《葵花寶典》註明「欲練神功,引刀自宮」,否則修煉時會走火入魔而死。文化自宮就是切斷文化生殖能力,再沒有下一代。

香港教育政策學習西方《葵花寶典》追求西方國際排名,爭取表面的聲譽名氣,以為只有自宮中文才能國際化,所以香港教育的「去中國化」情況很嚴重,把中國文學變成中國語文科。香港學生出現抗中意識,就是因為回歸之後香港教育政策苦練西方《葵花寶典》,引進各式各樣的虛榮教育形式主義,中文大學(中大)也由2005年起推動變成以英語教學為主的英文大學。中大在七十年代中大積極參與本土的「中文運動」,它本應是一所中西合璧的大學,現在中大的新儒學創校精神已經消失了。文化自宮後中大出現了五年前的亂局,港大也是如此。

另外一個文化自宮的現象是香港高收入中產家庭出生的孩子由小到大就讀國際學校,出現父母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孩子的母語竟然是英語的怪現象。英語好當然無可厚非,但香港的優勢應該是英文和中文一樣擅長,雙語流利才是<Made in Hong Kong的文化特色。香港教育制度的改革不正常,走英語貴族化模式,導致英語等於絕對精英,中文變成次等語言的情況出現。政府增發英語教育為主的國際學校牌照,令學校數量大增。目前本港有54所國際學校,提供 46,253 個學額,引發富裕及中產父母把子女送去國際學校。國際學校以英語教學,自宮了令香港中英文化雙劍合璧的優勢。

小學人文科課程框架提及開設小學人文科的原則是配合愛國主教育的方向。(資料圖片)

香港的小學、中學、大學都走上了排中國化的路,培育出來的學生對中國文化沒有感情,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極度膚淺,有些甚至出現恐懼中國文化討厭中國文化的現象。

最近小學推出的「人文科」更加離奇,人文科涵蓋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框架涵蓋六個範疇,包括「健康與生活」、「環境與生活」、「理財與經濟」、「社會與公民」、「國家與我」和「世界與我」,內容包羅萬有,一個小學生如何能夠在每周11個課時裏學習這樣多的課題? 香港政府和教育官員把責任外判給老師去決定,老師憑什麼標準去決定?最終小學生只會對中國文化產生疏離感。

國民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對國家有真實的感情,真實的感情來自文化生活,文化生活不是形式主義。2019年學生對中國文化出現反感,就是因為香港教育體制及香港社會本質上只學西方《葵花寶典》的四個凡是,以為學了便天下無敵。二十多年前練西方《葵花寶典》確實十分有威勢,但中國練的是《九陽神功》,比《葵花寶典》高出一線。為了練宮而把中國文化自宮,卻讓香港人失去文化生殖以及培養下一代的能力,所以香港各行各業都出現後繼無人的問題,龍虎舞獅後繼無人。廚藝後繼無人,手工藝也後繼無人。

進行中國文化自宮是一件可悲的事,是一個社會失去靈魂的開始。香港就是這樣,以為練了《葵花寶典》便天下無敵,到頭來只是迷戀低俗的西方楊蓮庭,性情大變失去理智,由東方不敗變成東方失敗。亞洲四小龍中,除了香港外,其他地方的科技能力蒸蒸日上,因為他們練的是西方科技《九陽神功》,而香港練的是西方金融地產《葵花寶典》。

當然,香港玩得出神入化、功力非常深厚,曾經天下無敵,但現在香港的創科產業弄不起來,就是因為缺乏腳踏實地,重視技術、重視技工的教育生態。香港不重視技工教育,技工學校變成了一種奇怪的文法學校。香港精神最強的是自力更生的小販精神,政府卻把小販自宮了。香港的教育制度把師徒制連根拔起。六七十年代學徙可以去茶樓學師。現在政府設立中華廚藝學院,提供文憑課程,只有西方認證制度、沒有人傳人的技術傳承。霓虹光管招牌本是香港的金漆招牌,政府卻把它們自宮了。

一個不重視技工和技術的社會是沒有前途和希望的。看看其他先進經濟體系如德國、日本、韓國和內地,他們都重視技工和技術,唯獨香港處於文化自宮的狀態。教育文化自宮造成年輕人對中國文化缺乏感情和認識,青年吸收大量的西方低俗《葵花寶典》,完全被媒體和手機操縱,把低俗當作高尚,高尚變成低價值,這就是香港文化自宮的結果。

西九文化區是另外一個文化自宮的最好例子,西九是一個去中國化的地方。戲曲中心大劇院上演西方百老匯音樂劇《仙樂飄飄處處聞》幾個星期,打破西九戲曲中心的紀錄。整個西九戲曲中心完全沒有中國文化氛圍,建築空間完全是陰陽怪氣式西式建築,沒有中國東方美學。這不是文化自宮是什麼?

著名建築師貝律銘先生(1917-2019)設計的中銀大廈,靈感源自中國的竹,標誌着中國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先進建築科技結合,到了今天仍然非常耐看。這是因為建築物有着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蘊,建築材料、玻璃幕牆的設計與及「節節上升」的結構,屢獲香港和國際建築設計大獎,代表了香港1990年代的成就,可惜香港人漸漸淡忘了這匠心傑作。

霓虹光管招牌本是香港的金漆招牌,政府卻把它們自宮了。

文化自宮成為香港的特質,所以香港變成了東方失敗。政府把香港最有特色的中國文化元素消滅,消滅小販、消滅大排檔、消滅市集、消滅霓虹光管、消滅舊區、消滅大戲院、消滅茶樓、消滅中國式餐飲,到頭來被西方米芝蓮指南食評所取替,卻還沾沾自喜,以為自己高人一等。會說英文當然是重要,但香港最重要的是會說英文也懂中文,才能夠獨步天下,成為真正對國家作貢獻的人。但香港似乎已經踏上這條東方失敗之路。大家擁到深圳就是一個例子。

香港能否能脫胎換骨,重練《九陽神功》?相信小學人文科是個開始,但是目前教育局的官僚與及整個教育生態,對於人文科的討論非常膚淺,而且給學校和老師帶來很多焦慮,大家便會以形式主義去應付。最終小學生在有限的課時中學習這樣多的人文科教材,根本上不能產生認同。唱國歌和升旗禮當然重要,但唱國歌和升旗禮背後要對中國文化有感情,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辦短期活動、送吉祥物、紀念品、做一些表面的工作,到頭來不能夠令年輕人和學生認識和感受中國文化的美和特色。

要給年輕人一條生路,就是少談形式主義,重視實際技能教育。由課程設計、師資培訓、以至整個教育體系要作出改變,才能夠真正處理問題。但是現在香港的教育體制像鐵板一塊,沒有吸收新思維的能力,不斷用西方的Jargon(專業人士用語)設計出形形色色的教育課程,例如STEAM、AI,教育界人士不負責任地附和,促成香港特色的西式自宮教育。

小學如是、中學也如是,2019年中學生出現了大亂子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大學更加不用說,香港兩家老牌大學近年中不中、西不西,就將練了西方《葵花寶典》走火入魔而出現的精神錯亂狀態完全顯露出來。

五年前立法會的反對派講西方的程序公義,政府講市場主導,把應負的責任外判招標。這些經脈紊亂都是因為練西方《葵花寶典》所致。新加坡就如張無忌一樣,腳踏實地練《九陽神功》,內地兼收並蓄,什麼武功都練,不論是一陽指、吸星大法還是六脈神劍。所以能獨步天下。

張無忌個性優柔寡斷,練習《九陽神功》,陰陽結合,成為武林至尊。郭靖為人剛陽,練習《九陰真經》,陰陽調和,沒有走向極端,成為「俠之大者」。香港現在最重要的是承認自己是東方失敗,虛心學習其他地方的優點,才有機會重新站起來。有些人說香港跌得低便能爬起來,但是文化自宮了,根本沒有文化生殖能力,如何能夠重新站起來呢?只看見慢慢衰弱,衰弱之後就只有敗亡。也許,「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香港唯一的出路。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