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放寬內地遊客赴港勢在必行
來稿作者:李彥洲
今年復活節長假,港人北上消費或到海外旅遊的熱潮持續。相比之下,本地餐飲及零售業生意不如預期。
假期首兩日,港人出境人次破110萬。經深港雙方口岸相關單位預判,本次清明節期間,預計約有950萬人次經深港陸路口岸通關。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說,出境人潮帶走消費力,導致香港餐飲業生意比平時減少超過四成,影響業界信心。
黃家和4月1日在香港電台節目上說,出境人潮對香港餐飲業生意影響非常大,與平日相比,日間生意少了兩成以上,夜間更達四成以上。與去年復活節比較,生意更是少了三成以上。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承認說,港人北上消費的熱潮,減弱了香港本地零售和餐飲業界對前景的信心。
不過有一點值得關注的就是,黃家和說,澳門同樣出現北上消費熱潮,但澳門政府出盡法寶吸引大陸客前去消費,市面非常暢旺。
這是不是給香港一個新的啟發或借鑒?如果沒法「挽留」香港人北上,那何必不招攬更多的內地遊客南下呢?是不是可以改變一下思維,放寬入境政策,讓更多的內地人來香港旅遊消費,從而彌補「港人北上」造成的本地市場疲軟和損失,「北上」「南下」達到平衡,實現互利共贏。
自今年以來,很多國家為了發展經濟,提振本國旅遊業,和中國內地互免簽證,從而吸引中國遊客去旅遊消費,包括新馬泰,特別是新加坡,也對中國遊客免簽30天,而且效果不錯。今年春節有大批中國赴泰星旅遊,媒體也有相關報道。
因此香港為什麼不效仿這些國家,也對內地實行更寬鬆的入境政策,從而彌補「港人北上」的消費缺口。內地網絡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去新加坡都免簽證了,去香港反而需要簽注,非常不合理,因此出現了「去新加坡比去香港還容易」的論調,進一步放寬港澳個人遊政策(如延長停留期)的呼聲開始出現。此外,一般內地遊客在港停留期只有7天,讓人覺得遠不如新加坡的30天寬裕,所以是否可以將停留期延長為10、14天,也可以考慮。
另外,不久前,香港將西安、青島納入自由行城市,但反響很一般,因為內地網民認為開放的城市太少了,猶如「杯水車薪」,邁的步子太小,起不到什麼作用。所以港府是否可以考慮大批量多批准自由行城市,大刀闊斧的放寬簽證政策?
另外,香港人說之所以北上,有一個原因就是疫情三年,香港的景點都「玩膩了」,失去了新鮮感。反之,是不是香港對大多數內地人來說,還是有吸引力的,很多新鮮的事物值得「到此一遊」,畢竟是一個和內地不同的城市。可能香港人平時看慣的景點,對其他人來說卻有所不同。何況對於一個14人口的大國,潛在的旅遊市場還是很大的,也是短時間內不可能就能「消化」掉的。何況從地理和文化語言上,香港離大陸更近,更具優勢,適當的放寬入境政策,會不會讓內地遊客傾向於選擇來港旅遊。
其實,全國人大常委李慧琼此前就曾表示,在人大常委會會議期間,向中央建議放寬內地訪港旅客免稅額,由5000元調高至3萬元,又建議調整優化大灣區內地居民赴港簽注政策,恢復深圳戶籍居民赴港「一簽多行」政策,並可在評估可行性的基礎上,探討將「一簽多行」以及「一周多行」政策逐步、有序複製到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同時,考慮到香港旅遊接待能當力道恢復時,從49個開放「個人遊」城市進一步擴展到更多內地城市。
立法會旅遊界議員姚柏良認為,放寬免稅額對增加旅客消費略有幫助,惟對業界刺激有限,稱便利內地旅客簽注更能吸引他們來港。
或許有人擔心再出現「水貨客」現象,但「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現在的情況和19年之前大不同了。一方面,內地遊客對香港的奢侈品並沒有以前那麼熱衷了;另一方面如果大批港人北上,是不是又可以空出很多「空間」給內地遊客,彼此之間可以互相錯開,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更何況,當時也是有些「黃絲」故意炒作這個話題,故意抹黑大陸遊客,實際的情況並沒有那麼嚴重。或許香港本地的餐飲業、酒店等,更應該考慮的是如何改善自己的服務態度和質量,丟掉自己服務素質差的「惡名」,從而更好更多的贏得內地遊客的認可,打造好香港自己的旅遊品牌。
作者李彥洲是新聞工作者,大學修讀國際關係。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