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改善中澳關係 必須加大給力
來稿作者:陳文坪
去年是中澳建交50周年,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Norman Albanese)於11月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總理李強舉行會談。當時,外界期望隨阿爾巴尼斯訪華,中澳關係能加快改善。但快半年了,中澳關係並沒有如外界期待的那般「快速升温」。而民間之間往來,更處於「退縮」狀態。當下的澳洲,中國的元素「退色」了許多。
三月的澳洲,秋高氣爽。筆者到澳洲悉尼、昆士蘭州黃金海岸、首府布里斯本等地旅行,所到之處,感覺中國元素隨時間的推移,並沒有明顯增加,反而「退化」。
回顧2018年2月底,筆者同樣到悉尼去,所到景點都可看到中國人的身影,市中心大街小巷都可見到許多「中國元素」的存在。如中國人、售賣中國貨品的商店、小吃店比比皆是,而無須特別到唐人街,都能感受這些「中國元素」。但五年後的今天,這些元素除了唐人街外,似乎不見了。而中國人這一「最大元素」卻變得稀稀落落。
過去三年來,因新冠病毒的肆虐而封城鎖國,造成民間往來的許多不便。加之澳洲上屆莫里森政府在施政上跟隨西方步伐而有意疏遠北京。莫里森政府也呼籲國際社會對冠病進行溯源調查等而引發北京不滿。當然,中方也不甘示弱,對澳洲出口的煤炭、大麥和葡萄酒等一系列礦物品、貨品課徵懲罰性關稅。這些行動,引發了中澳在政治上的更加互不信任。
在政治決定一切的今時,各個層面都會受到影響。理性雖說政治與各層面須分開處理,但現實是與前者無法脱離。包括民間之間的往來也受到「嚴重阻撓」。
國與國之間都有自身的國家利益須考量,這就離不開政治因素存在。然而,造成政治上的「南轅北轍」而互不信任,是否就意味着須犧牲其它層面(次)的利益關係?是否就須放棄民間的互動聯繫?是否有必要將讓政治凌駕於一切而連往來都要放棄?這就考驗領導者的智慧。
回看過去,即便一些國家與國家沒有任何邦交關係,這些國家並沒有中斷民間之間的互動、往來。這說明什麼?民間的相互往來、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可以增加兩國之間的信任指數。對兩國人民的商務經貿、結交友誼、了解文化都是利大於弊的。只要這一圈子越來越大、越來越廣、越來越深,政治的互信就可水到渠成。因為,政治是服務人民的,以人民利益為先的。
因此,當國與國之間政治分歧時,鼓勵更多的民間往來,更深入的了解對方的文化,對推動雙方的互信、包括政治上的互信是有利的,也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須去加強的。不能搞所謂的一刀切。
中澳各處亞洲與大洋洲於一端。歷史上沒有任何領土領海瓜葛。不能因政治制度不同而一直糾結於意識形態。地廣物博的澳洲與廣袤壯美的中華大地,是可以互補的,就如澳洲的袋鼠、中國的熊貓都獲得世人喜歡那樣各有千秋。放下歧見,走出曲折,邁向更平坦的大道才是正確的。
3月14日,中國外交部官網發布消息稱,應新西蘭副總理兼外長彼得斯、澳洲外長黃英賢邀請,王毅將於3月17日至21日對新西蘭、澳洲進行正式訪問。訪澳期間,王毅將同黃英賢舉行第七輪中澳外交與戰略對話。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在媒體吹風會上稱,期待王毅訪澳期間與他會面。
改善中澳關係,雙方不能只停在口惠上,必須用實際行動,更不能按兵不動,讓兩國關係停滯不前。是時候讓中澳關係跨步向前,讓外界耳目一新,這才是「外交與戰略對話」的重點。
傳統上,澳洲是屬於西方國家一員。但與西方的歐洲、美洲國家相比,澳洲卻是離亞洲最近的西方國家。身為亞洲的我們,必須多接近、多接觸、多來往,才能更好的了解他們的文化。只要能真正了解澳洲的文化,就可以更好了解西方的文化。對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是有益的。
期待中方外長王毅到訪澳洲,能讓中澳關係加速改善,進一步提速,並帶動「中國元素」在澳洲的輝映。否則,「亞洲元素」必會加快,中國元素將會進一步「退色」。
作者陳文坪是新加坡時事評論人,關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時事和經濟民生。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