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俊飛|中國外交宜「藏器露微」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在兩會期間表示,中國當前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強國,無法再像以往一樣低調行事,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並不適合當今中國。他表示:「這光也韜不住了,晦也養不住了,你是成為一頭大象了,你不可能再躲在樹後面。」盧沙野強調,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要更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多邊事務,更主動承擔應有的責任,發揮應有的作用。

來稿作者:伍俊飛

盧沙野此次的表態並沒有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過多的關注,因為它們在數年前就認定中國早已放棄了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畢竟中國在對外戰略上的調整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執行和落地,給我們製造業過剩的產能提供了出口管道,也抵消了中美貿易增速減緩帶來的衝擊,同時也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為國家贏得了國際聲譽,為企業開闢了新的原材料供給來源和商品銷售市場。

「韜光養晦」是上個世紀鄧公為中國外交制定的戰略方針。「韜光」的意思是收斂光芒,避免抛頭露面,「養晦」的意思是隱形遁跡,蓄力待時,「韜光養晦」強調放眼未來,統攬全域,埋頭苦幹,擴充國力。1989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制裁,中國面臨極大壓力和考驗。針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鄧小平及時提出了「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的戰略方針。事實證明,中國之所以能有今日強大的國力,是因為國家長時間堅持了鄧公的「韜光養晦」政策。

如今國家放棄「韜光養晦」政策也是實事求是的選擇。無論從經濟、科技、軍事還是國際影響力等方面來看,中國都已經強勢崛起,成為當今世上實力最接近霸主美國的國家。中國龐大的國力擺在世人眼前,西方的學者、政客、企業家等都不是愚人,他們會根據GDP、貿易額、科技論文和專利數量、軍事裝備品質和數量、聯合國成員對中國的支援等資料來判斷中國的實力,而不會因為韜光養晦」政策和宣傳文章對這些資料視而不見。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講得很清楚,美國人不希望生活在中國主導的世界裡,不會接受中國對美國的超越。即使在中國「韜光養晦」時期,許多西方政客和學者就將其理解為臥薪嚐膽,東山再起,從而一直對中國懷抱高度警惕之心。美國已故國務卿基辛格就曾多次發問:「你們把劍光暫時藏在桌子底下,準備何時才向美國亮劍?」因此,在特朗普上臺後,美國率領其西方盟國終止了令中國受益的全球化浪潮,對中國進行多層次、多領域、多角度的圍剿,力圖通過「脫鉤」戰略遏制中國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孫子·行軍篇》提出「半渡而擊」,認為在對方一部分已上岸而余部尚在渡河的時候,是己方發動進攻的最佳時機,因為此時對方首尾不接,行列混亂,處於秩序混亂時點,如果等到對方全部渡河站穩腳跟,要取勝就困難了。美國對華處處設限,步步緊逼,尤其是大力扶持「台獨」勢力,目標非常明顯,其實就是採取類似于孫子所講的「半渡而擊」策略,在中國實力全面超過美國之前趁機打亂我們繼續前進的步伐。

然而,告別「韜光養晦」並不意味著中國馬上就要對美國「亮劍」,就像漢武帝打擊匈奴那樣傾巢出動,舉國出擊,選擇與美國全面對抗的外交政策。這其中的原因其實很明顯。第一,中國的經濟發展水準仍有待提高。儘管中國的GDP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但我們人口多、底子薄,人均收入遠遠趕不上發達國家,甚至還不如部分發展中國家。第二,中國的科技實力仍然大幅落後於美國。在許多關鍵指標方面,包括高被引論文數量和原創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金額和比例、高等教育和科研品質、專利轉化率和轉化效率、國際標準制定權等,中美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第三,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中國的創新能力比較薄弱,在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已經處於下風,而且與美國的差距可能越拉越大。

因此,中國外交未來宜考慮「藏器露微」政策,在中美總體實力差距不斷縮小,但美國仍保持著全域性和關鍵性優勢的形式下,吸取國學智慧,辯證而靈活地處理中美關係。中國人的聖經《道德經》說道,「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這無疑對我們應對囂張跋扈的美國具有啟發意義。中國確實已經成為一頭無法隱藏在叢林中的大象,但是可以踏踏實實地做一頭身後藏有「殺手鐧」而讓各界放心的大型食草動物。一方面,我們不能脫離國際現實環境的限制而盲目擴張,追求虛名,而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穩步發展國民經濟,全面掌握核心技術,進一步積儲綜合國力,並隱藏國家的部分實力尤其是技術和國防領域的「殺手鐧」,保有危難時刻立於不敗之地的優勢;另一方面,靈活把握時機,藏中有露,露中有藏,偶露崢嶸,該出手的時候就正大光明地出手,通過強大的核武庫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懾美國,令其在包括臺灣問題在內的戰略領域不敢輕舉妄動。

作者伍俊飛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院長。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