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國兩制」 共建「一帶一路」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在香港第八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表示香港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實在說得客氣。

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表示,「支持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丁薛祥現在於其後加上一句「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更為重要功能」,不但重申了香港獨特地位的重要性,更折射出「一國兩制」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係。

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是要失去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兩制」優勢。恰恰相反,香港的獨特性、自由開放的環境,正正是國家發展大局所需要的元素。在「一帶一路」倡議之中,尤其如是。

第八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在9月13日開幕,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透過視像發表了主旨演講。(梁鵬威攝)

丁薛祥舉出的「四點希望」,包括希望香港深化區域合作,進一步拓展經貿網絡;希望香港完善金融服務,進一步推動資金融通;希望香港聚集專業服務,進一步發揮人才優勢;以及希望香港深化人文交流,進一步促進民心相通。

雖然特首李家超提到,他已經分別出訪中東和東盟三個成員國,開拓合作空間,香港政府亦正爭取盡早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並與更多國家和經濟體商討簽訂自貿協定和投資協定,但單是帶領大灣區合作、連結內地與世界各地的工作已經難言足夠,否則中央政府何須出手發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

又如加強友好城市交流,夯實共建「一帶一路」民意基礎,不管是否美國政府有意抹黑、分化,不少國家在2019後對於香港和內地的印象轉差確是事實。更何況就算不計地緣政治因素,投資、貿易本來就存有一定的競爭性。美國繼藉着七國集團發起「全球基建和投資伙伴關係」項目後,近日又再推出「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香港要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更須把握好中外文明交流的優勢。

「一帶一路」倡議至今十年,除了西方個別人士抹黑為債務陷阱之外,不少人亦誤以為只是高鐵和高速公路等基建投資,讓跨國公司和大型企業受益。實際上,「一帶一路」更是另一種經濟學的實踐,另一種國際關係的構建,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合作中獲取互利共贏的經濟效應,協助發展中國家的轉型升級,縮小國際間的發展鴻溝,讓亞歐非陸鎖國享受開放發展的經濟紅利。

不管過去十年多少進展,要帶動「一帶一路」國家追趕發展、更公平地分享經濟成果,現在仍然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隨着新任「一帶一路」專員在本月履新,香港如何發揮「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和營商環境,「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更為重要功能」,不只社會有期望,中央的要求相信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