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溫黛到蘇拉 香港走過一甲子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超強颱風蘇拉逼近,天文台預測風暴潮的情況有機會與2018年山竹襲港時相若,吐露港和維港的水位更會接近1962年溫黛的情況。

歷史偶然的巧合,當時溫黛在9月1日吹襲香港,如今蘇拉亦會9月1日晚在本港以南50公里掠過。距今逾一甲子,當年親歷溫黛以至記憶猶在的,相信都已經兩鬢斑白。

1962年9月1日《大公報》頭版報道,「七號風球昨夜高懸颱風今午掠過本港」。(大公報/mmis.hkpl.gov.hk)

當年天文台用的仍是迪卡41型風暴探測天氣雷達,還未接收人造衛星圖片。其時香港最高的蟾宮大廈樓高17層,戰後新建唐樓以七層高為主,颱風吹襲的威力相對今天大。

颶風「温黛」襲港,使本港遭受相當嚴重的損失,1962年9月2日港督柏立基(左二)由警務處處長伊輔陪同下前往新界巡視四小時,巡視之災情嚴重地區包括沙田、大埔及沙頭角。(政府新聞處/mmis.hkpl.gov.hk)

與蘇拉相似,溫黛當年穿過呂宋海峽,進入南海之前同樣沒有經過陸地減弱。天文台錄得最高陣風每小時259公里,潮漲加上風暴潮,吐露港、沙田等位置首當其衝,水位上升超過五米。最終183人死亡或失蹤,超過7200人無家可歸。翌日,社會福利署即在港九新界派飯,港督柏立基亦前往沙田、大埔和沙頭角巡視災情。

一個甲子過去,天文台的風暴探測技術先進了不知幾倍,能夠與政府飛行服務隊合作,用下投探空儀系統收集蘇拉的氣象數據。不過在其他方面,香港亦似乎今非昔比。

那一年,啟德機場客運大樓開幕,九龍倉碼頭的海運大廈亦都竣工,讓香港以嶄新面貌迎接經由航機和郵輪抵埗的旅客;這一年,香港重新接待外地遊客,還推出了「Hello Hong Kong」全球宣傳活動。但是旅客在啟德郵輪碼頭上岸,看到的不是繁華的香港,而是長長的候車人龍。

那一年,數以萬計內地人因為大饑荒而南逃香港,令才剛完成的首次人口普查的312萬人口一下子升到352萬;這一年,香港與內地恢復通關,不過人口並非南下而是北上。要不是颱風吹襲,這個周末的北上人次大概又是四五十萬。

那一年,有見戰後私樓租金上漲,市民不勝負荷,柏立基政府先是凍結加租,後再通過《加租管制條例》,限制租金升幅最多每兩年10%;這一年,住宅和商舖價格雖然回落,但租金卻在節節上升,甚至影響零售業和食肆的競爭力。租戶卻看不見政府多少措拖,說了幾年的北部都會區亦十劃未有一撇。

那一年,柏立基任期原本即將屆滿,卻獲社會各界支持,獲英國政府延長一年任期;這一年,特首李家超將會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但除了夜經濟、調整印花稅之外,社會好像已經不知道還能說什麼。

超強颱風蘇拉逼近,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統籌、保安局局長協調超過20個部門準備及部署,相信政府這次能夠充分應付。但在颱風以外,司長、局長有否改革施政,解決社會和經濟問題?他們要做好的工作,顯然仍然排山倒海。